2年起诉653人,82人获刑10年以上,打击“套路贷”,上海动了真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
借款数万元,短短几个月却能“滚雪球”至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近年来,这样的套路贷犯罪频频被曝光。从“猖獗难治”到人人喊打,经过近两年的集中打击惩治,“套路贷”犯罪势头已被有效遏制。根据市检察院今日下午披露的数据,过去两年,本市共批捕“套路贷”犯罪案件432件879人,其中82人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检方同时提醒,诸如“美容贷”“医疗贷”等新型“套路贷”已初现端倪,市民仍需警惕“非必要贷款”。
82人获刑10年以上,最高被罚500万元
据检察机关介绍,2019年7月,本市检察机关积极参与打击惩治“套路贷”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惩治力度,从组织领导、审前主导、法律监督、深挖彻查、源头治理等方面,严厉惩治“套路贷”犯罪活动。
在市检察院公布的“成绩单”中,过去两年本市检察机关批准(决定)逮捕“套路贷”犯罪案件432件879人,对260件653人提起公诉,其中373人已获一审有罪判决,82人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判处罚金500万元。
在发案区域分布上,本市各区均有“套路贷”案发,但各区差异明显。以批准逮捕案件为例,发案量前三位的是闵行、普陀、浦东,三个区发案量占全市发案总量的43.75%,而闵行、虹口两个区的检察院则批准逮捕了超过100名犯罪嫌疑人。
从案件罪名分布看,“套路贷”案件以涉嫌诈骗犯罪为主。以批准逮捕案件为例,共857人涉嫌诈骗罪,占全部涉嫌案由的97.49%,同时伴有敲诈勒索、非法拘禁、寻衅滋事、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犯罪。这与“套路贷”犯罪以诈骗为主要手段,通过伪造公文、印章等行为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继而通过虚假诉讼、非法拘禁、寻衅滋事等手段实现非法占有目的的基本特征相符。
学生、患者成新型套路贷目标群体
在传统“套路贷”遭到重拳打击的同时,部分新型“套路贷”犯罪模式却在寻觅发芽的缝隙。据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杨永勤介绍,目前已发现针对患者、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实施诈骗的“变种套路贷”。
“求职的时候,公司说形象不符合要求,建议求职者去做美容,之后再推销美容贷款。还有针对一些隐私疾病的患者,故意夸大病症,声称要做手术,最后诱骗你办贷款手术。”杨永勤表示,其他还有诸如利用购车过程中支付定金、提车等环节时间差实施诈骗,以及借款人与小贷公司勾结骗取出借人钱款等新型“套路”模式。“总体呈现出不断变异,愈发隐蔽的特点。”
针对新型“套路贷”的特征,检察机关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统一执法标准,细化法律适用和证据标准。将关注“套路贷”犯罪的新变化、新动向,研究特定领域、针对特殊人群的新型犯罪模式,坚决遏制“套路贷”案件向租赁、教育培训等领域转移的势头。
此外,在办理个案的同时,检察机关还要关注案件中反映的社会治理问题,充分运用检察建议、情况反映等检察工作手段,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在推动问题解决、机制完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