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续”,艺术家有话说
2020-01-12 生活

《黑色田野》

以色列艺术家萨多·彬·大卫是此次第一个来到上海开始布展的,他和志愿者及展览团队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完成了这一片包含着八千多件植物雕塑的田野。《黑色田野》是他的代表作,最早创作于二零零六年,迄今为止已制作了三万多件,每棵植物均有两面——一面黑白,象征悲伤与痛苦;一面彩色,暗喻快乐与希望。艺术家试图构建一个双面“花园”,让观众游历于两种情绪里,因此,这件作品也被称为“心理雕塑”。

文/杨力佳 图/杨力佳、受访者提供

我想用一场带来理念革新的展览告诉大家,艺术家在如何探讨可持续,以及可持续是怎样具体的行动方式。

垃圾分类无疑是过去一年里最热门的环保话题之一,由此,大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度、对物品再利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废弃物堆积、无节制消费……这些问题看似宏大,却近在咫尺,实际关乎每个人的现在与未来。近日,在一场环保可持续跨界艺术展中,来自全球十六个国家的四十多位艺术家、设计师与创意人,从人与自然共生关系、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展开对环保公共议题的探讨。

  建造一个在地生态系统  

如果要盘点一下最近最受潮人圈儿追捧的展览,那“持续新生”环保可持续跨界艺术展必定是其中之一了。这是九零后策展人李叶萌在上海策划的第一个大展,可谓是一炮打响。虽然它的受欢迎程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超高人气的网红展了,但是,之前做过几年艺术新闻自由撰稿人和艺术展览媒体宣传的李叶萌却有着自己的想法:“这两年的不少网红展有些趋于同质化,大众生活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希望青年艺术家们可以有自己更加独特、深层次的表达,有更多的内容输出,而不只是靠流于表面的‘霓虹灯’,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当代艺术有所误解,这只会是一个毫无激情的死胡同,甚至是恶性循环。”所以,当她自己开始着手做展览的时候,就特别严谨,这场重构的、生态的展览带领你在虚拟与现实中游走。除了打造感官上的惊艳体验之外,也注重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感动也好,震撼也罢,走进心里的才是最重要的。

《书箱》

旧衣物、旧鞋袜等带有个人印迹和反映时代缩影的二手物一直是艺术家尹秀珍常用的创作材料。在她三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这些旧物仿佛人的第二张皮。此次展出的《书箱》延续这种针织材料,多彩的旧衣物包裹着象征知识、信息、文化和教务的空书籍,随它们连同个人身份和时代记忆,一同保存在书架里。

“当观众在亲身经历一场奇妙冒险之后,回到现实中,我们想引发他们深刻的共鸣,思考与讨论——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又如何与自己相处呢?使得‘环保的重要性’这个看似遥远的话题可以践诺践行。”为此,李叶萌邀请了来自全球十六个国家的四十多位艺术家、设计师与创意人,以绘画、装置、影像、跨界设计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语言,针对艺术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物质生活、新能源和未来生态等话题进行一次诗意的呈现, 共同探讨人类与自然共存关系的现状与寻求突破。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在地生态系统。

其实早在去年五月,李叶萌就在北京举办过一场名为“持续反YING”的环保艺术跨界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的“持续新生”是这个系列主题展览的2.0版本。“我一直很关注环境保护这一块的内容,所以,当我决定走上策展人这条道路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这个课题。”李叶萌说话的语速非常快,与她的行动力保持一致,“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虽然许多艺术家我都是第一次去接触、邀请,但是他们都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并且不断地和我跟进最新的想法与创作,我觉得这可能还是因为展览的主题引发了大家的共鸣的关系吧。”打开这张艺术家名单,用闪闪发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珍妮特·劳伦斯、西马里·辛格·索因、埃莉斯·莫林、安蒂·赖特宁、尹秀珍、徐冰、周蒙、大西康明……这些美的创造者以环境与自然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把他们对自然的献礼汇集在了环保可持续跨界艺术展上,表达自身对于环境与自然的思考和态度。同时,他们也试图用作品引发大众对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的审视。

《表现形式》

通过对废弃平装书的二次利用,构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动感的空间环境,将直线空间转换为具有生命力的独特环境。萨米尔·格林使用成百上千的手工卷纸筒构建了一个环境,卷纸筒由用于回收或被丢弃的软皮书组成。这些元素的结合代表了自然界中复杂的、经常被忽视的艺术形式,触及了人类的精神层面——深思。

  举办一个可生长的展览  

距离上一次在展览开幕导览活动上遇见李叶萌,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再次参观了一些展品,发现,它们与之前又有了一些变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展览,会有不一样的发现与体验。比如,包揽各大国际甜品奖的陈薇首度跨界艺术作品《无题》,用75公斤过期的糖创造出了一个海底世界。随着这些日子温度与湿度的变化,糖的易氧化特性使得作品由晶莹剔透转为雾化发白。

续反YING”展览,剩余的则是这次在上海本地收集的。艺术家通过这种形式对观众视觉的冲击来唤醒人们废物利用、环保可持续的意识。“等艺术展巡回到下一站,还可以在当地再收集一次二手书,加入进去,让作品不断地‘生长’。而对于那些因为破损而被替换下来的书页,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制作成小本本、日历,再次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李叶萌介绍道。

《新生》

塑料这种媒介具有全球性的话语特质。表面上,现代人被这些日常欲望的产物所裹挟;本质上,是过度消费这种材料的“欲望”裹挟着现代人,并严重侵害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袁隆用塑料瓶底编织出的正是这种膨胀的“欲望”的形态。装置的前半部分在空间中形成强烈的压迫感,而当观者穿过装置的后半部分,这些象征欲望的壳体逐渐减少,不再是消耗资源式的过度消费和生活模式,人们得以进入一个开阔新生的领域。

这种持续新生的状态不仅在于展品本身,在整个展览的构架与设置上,也别出心裁。除了展览之外,周末还会有各种与这环保主题相呼应的工作坊、分享会、市集,就连周一休馆的日子,也会有各种内部研讨会相继展开。对于只有四个人的团队,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李叶萌笑着解密道:“许多合作方都是在开展之后,自己找到我们的,展览就如一块磁石,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为想为环保助力的各种力量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在布展方面,许多大型展品项目都采取了艺术家与民众协作的方式,共同创建。这种双赢、互动的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表现形式》在艺术家的带领下,每天有十组家庭前来,用了总共十天的时间,共同完成了这次的作品。又比如《黑色田野》,我们邀请了一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前来共同创作,他们平时的语言交流很少,但是通过涂色这个途径,完成了一次与外界的沟通;又比如《新生》,所用的塑料瓶全部回收自四千多个家庭,总共两万多件——这仅仅占全球每分钟被消费的塑料饮料瓶总量的百分之二。在回收过程中,作者袁隆邀请每个参与家庭填写一份塑料征集档案卡,以在地化的创作方式让作品的生命周期向公共层面更好地拓展。”这些不仅加强了艺术与民众之间的联系,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互动,还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环保有更切身的体会,而不是隔岸观火。

自然造物,时间改变材质,作品变化多端,使其具有新的肌理,由其生命力的蜕化与变异,用糖来模拟水母和珊瑚,从而探讨海洋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再比如日本艺术家大西康明的《纵向空白》,整个制作过程延续了他之前的模式,首先将枯木从架子上倒挂下来,接着从高处灌入胶水,顺其滴落,之后运用结晶尿素,从而构建雪景一般的景致。由于重力、势能、热量以及结晶的变化,让这件连接天地的作品在每天都会呈现出微妙的不同形态,唤醒人对空间、重力、心、凝结的思考。

而这些作品都是可以重新回归大自然,或者是继续循环创作、使用的。比如美国艺术家萨米尔·格林的《表现形式》,这组像珊瑚洞穴一样拥簇在一起的大型艺术作品,视觉冲击力极大,走近仔细一看,其中的每一瓣都是用最普通不过的纸张制成的,它们全都来自五千本二手书的内页,其中三千本来自北京的“

 Qa 生活周刊×李叶萌 

Q:在展览中,除了艺术家的作品,还有设计师的产品,这是出于如何的考量? 

A:除了在地性,落地性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环。持续新生代表了两种动态势能的正向叠加。持续是一种无间隔、无限延续的状态,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新生则是引而发的突变,从零到一,从一又到无穷尽。在未来的轴线上发现不可知的潜能和机遇,好比生命体的自我调整、企业的系统更新。这并非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展,持续新生是一个跨领域的平台:艺术持续抛出问题,设计持续解决问题,把聚焦于可持续主题的六十余件作品聚合在一起,囊括了从理念到现实的丰富表达。

Q:到了二月中旬,上海站结束之后,这个展览的下一站在哪里? 

A:具体下一站在哪里,目前还没有确定,但是我希望这个展览不仅是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而且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人们也可以看到,让艺术引导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并引发思考,付诸行动。而如果这个展览以后还有机会去到国外,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从上一次的“持续反YING”到这一次的“持续新生”,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其中出现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如果有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持续的展示平台,就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从而产生更多的连接和启发。

Q:环保主题将会是你未来策展的主要发展方向吗? 

A:当然,而且不光是展览,我们的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会围绕着环保、可持续、再生这些关键词展开。就比如,我们会做更多的连接工作,艺术家、公益机构、品牌……

将散落在各处的资源整合起来,资源之间可以彼此照应、联动,从而让环保工作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闭环,良性循环。随着可持续成为一种趋势,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购买产品时也更关注它们的持续性了。我们也会开发一些新的环保产品。在这次的展览中,我们就已经与致力于将塑料瓶转化成再生材料的厂商合作,做了环保购物袋,接下来,我们会再看看其他的衍生品创作。另外,我们也很重视教育这一块,在这次的展览中,已经有不少的项目有小朋友们参与其中,效果很好,所以以后,我们会去联系更多的社区、学校、机构,做一些内容输出的探索和实践。

 链接LINK 

周末活动

·1月12日 可持续之旅沙龙

多位多年来践行可持续之旅的嘉宾与大家一起分享可持续生活之旅的感悟与收获。

·1月18日 为企鹅编织毛衣

为澳大利亚菲利普岛的企鹅编织小毛衣,防止它们在清洁羽毛时误吞石油。

李叶萌

独立策展人,毕业于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关注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跨界领域,以可持续发展及绿色设计为核心,致力于为公众推广国际化艺术项目和艺术教育。


文/杨力佳 图/杨力佳、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