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科研“耽误”的青年女诗人,看看她们都写了点啥
2020-01-13 青年

青年报·青年上海记者 郭颖

“银河皎皎,玉宇苍苍,世间攘攘,吾心昭昭。我们前进的小小区间,蜉蝣朝夕一翩翾。名为生命的小小瞬间,沙砾成塔弹指现……”

“太阳从云层出来,将醒未醒,星星不肯睡去,细数流萤,那年风华正茂,戎机远赴,前方山遥海阔,曦光照不亮故土……”

这一首首或大气或婉约的诗歌,居然来自一群“80后”“90后”年轻女科技工作者。去年5月起,市科技系统发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女科技工作者诗歌创作活动,征集到原创诗歌近70篇,这些有温度的文字被广泛转发点赞,其中4篇作品在上海市市民诗歌节11万作品中获奖。接下来,这些被科研“耽误”的女诗人们还将走上舞台,亲自朗诵她们自己的作品。

  80后学霸能文能理最爱莎士比亚  

“80后”朱钰是个典型的“文学女青年”。

她现在的头衔是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风云四号载荷扫描控制电子学副主任设计师,专注于高精度运动控制领域研究,为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有效载荷扫描系统保驾护航,而她的标签却是“莎士比亚忠粉”,涉猎剧本写作。

“初二那年,在书店看了莎士比亚全集,《无事生非》太有趣了,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喜欢上莎士比亚了。最喜欢的悲剧是《麦克白》,喜剧是《无事生非》,最喜欢的人物是福斯塔夫爵爷。”然而,作为一名“学霸”,朱钰最终并没有读文科,还是选择了上海交大自动化专业。朱钰说,如果选择了文科,作为职业,就不是像爱好那么简单的事了。

不算儿歌和《咏鹅》,朱钰真正接触现代诗歌,还是小学时候乱翻书,看到父亲书柜里的《雪莱诗选》,朱钰把父亲称为“文艺范”的电子工程师。

那些年的高中,每到春天,聆听西北风从公园森林里呼啸而过,儿时爱上的《西风颂》和《大森林的歌》激起了这位长春少女的共鸣: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大森林,比太阳还要美丽,比太阳还要辉煌……

朱钰写的人生中第一首诗,是小学作业,虽然写的什么早就忘记了,倒是一直记得当时母亲很认真地帮着反复修改的样子。朱钰说自己其实不擅诗歌,“我们高中时,同学之间很流行伪造古代格律诗去请教语文老师,结果我搜肠刮肚只编出来一个题,还被老师光速识破了。”

走上科研岗位后,朱钰开始关注起身边的人和事,像这首《致星星的歌》,是她去卫星研究所来回的1个半小时路上,用手机记事簿,记下来的脑洞的一部分。

“生活,还有人类是很有趣的,风云系列的故事也是很有趣的。老一辈和年轻一辈有继承,有争论,有矛盾,但是大家都是很可爱的人。”朱钰顽皮地说,因为觉得太有趣了所以想要用什么方式记录下来。

当时她脑中闪现的是这样一群可爱的“风云人”:想要做出真实工作向第一个高轨垂直探测仪挑战的;担心项目难度说闭上眼就想要跨越时空门脱离尘世烦恼的;半夜从出差飞机上下来就直奔试验场的;在会议上为了技术问题嗷呜嗷呜吵架的;在脏兮兮的厂房里谈起钻研技术两眼放光滔滔不绝的……还有他们犯的那些哭笑不得的错误,走过的让人牙痒的弯路,成功时的一点点开心,都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2017年的元旦夜,朱钰在西安,抽空跑去看了秦始皇的墓。“在碑林那里,一面是古老的城墙,一面是车水马龙,中间是历朝历代的诗歌,这难道不是天下第一有意思的场面吗?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我希望能讲述出来给大家知道。”

眼下,朱钰还在写剧本,她要记录下那些风云四号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那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一起做的一件大事。

  90后用诗歌致敬科研工作者  

“寒窗六载,怀着对大船的期盼,一离开校园,我便背起行囊直奔黄浦江畔。未做丝毫犹豫,径直投身船舶科研,只为倾我所学,去建造大船!”这是来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3位青年女诗人的心声,她们亲身经历了辽宁舰、自研大船的研发及试验任务。赵俊超,船舶电站控制的“90后”工程师,参与了自研大船的电站监控设计工作,曾长期驻厂配合系泊试验任务;吴丹丹,作为“90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辽宁舰以及自研大船研制试验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周维溪,全程参与了辽宁舰的勘验、科研、装备任务,并作为自研大船装备的管理者,为项目按期交付倾注心血。她们既有柔情,又有不让须眉的飒爽:“有多少年的努力,就有多少年的辛酸,有多少年的坚守,就有多少年的期盼:盼我国之重器早日展现锋芒,盼我千年华夏再次挺直脊梁!盼我泱泱大国国泰民安,盼我祖国边疆无人敢犯!”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巩冬梅,从事的虽然是芯片型原子干涉仪的研究,却喜欢宋词。她的作品《天尺》中,“天尺”意指“空间冷原子钟”。

2016年9月15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的“空间冷原子钟”搭载“天宫二号”发射升空,成为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并开展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被同事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的巩冬梅,在诗中写道:“在我心海的彼岸,有一个夙愿,想拿把天尺去丈量时间,我想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长短,还有超冷原子团跃迁的瞬间。在我心海的彼岸,有一声呼唤,是来自东方红日的呐喊,指引着我冲破桎梏的黑暗,迎接熠熠生辉的明天。”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张琰佳虽然硕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专业,可汉语言文学一直是她的“心头好”,自幼便常和家人网友共同赏玩,从灯谜对联到诗词歌赋都有所涉猎。2017年刚参加工作不久,无意间在网上翻到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胡丽丽老师与“紫色玻璃”的故事,很是钦佩。

有感而发的她此番写下了《追逐》:那年岁月悠长,使命难忘,你们终究越过这艰难险阻,紫色玻璃映出莹莹的火,跳跃在神光最中心处,翻过这座山,让世界听到你们的故事,穿过那片海,让时光镌刻你们的名字,一身皓皎月,满目读书灯,从未停下追光的脚步,星辰大海是你们的征途。“希望我有朝一日与胡老师一样,来这人间一趟,仰头看看太阳。”张琰佳说。

青年报·青年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