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AED|厉害了!为了这件事,团中央给交医实践团发了一封表扬信!
2020-01-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厉害了!为了一件事,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脏急救智慧教育实践团队发来了一封表扬信!表扬信的背后,是这支由85后指导老师带着95后团队两年多来对心脏急救的持续关注、科普和努力。“普及心脏急救技能,提升民众的心脏急救意识和能力”,是这支团队不变的初心。

  一封表扬信的背后  

是青年团队两年多的公益坚持

“‘新青年心力量’基于xAPI理论开展校园心脏急救智慧教育实践团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认定为活动‘优秀团队’。谨此,特向贵校致以衷心感谢,向参与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祝贺!希望贵校团组织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领广大学生为建设健康中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表扬信这样写道。

实际上,这封表扬信的背后是一份公益的坚持:这群师生关注心脏急救普及教育并就AED推广使用默默坚持了两年。

团队给出一组数据:我国每年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个生命逝去,我们与心脏骤停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

心脏急救那么重要,为什么不人人都去学一下?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几名学生。他们一直在寻找参加培训的途径。就在大一上半学期的期末,一次社会实践总结活动,让他们遇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琳老师。

85后张琳自2015年博士毕业开始,一直致力于心脏急救和心肺复苏培训的推广,始终在探索如何让更多的人获得高质量的心脏急救技能。在心脏急救环节中,为患者进行早期除颤,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之一,这就需要设置在公众环境中的AED,发挥重要作用。

在2018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她带领团队开展了关于上海市内体外自动除颤仪(AED)安置情况的调研,排摸“救命神器”管理和使用规范的现状,并提出加强设备管理和提高民众急救技能的若干改善策略。

  “按图索骥”  

寻找AED之路依然困难重重

学生负责人董雪洁告诉记者,安置情况调研这个选题,让大家在为上海市AED投放量和分布情况感到惊喜的同时,也有疑问闪过心头:若行色匆匆的民众并未注意到这个“救命神器”的悄然到来,“神奇的盒子”难以发挥自己的强大功能,岂不可惜?

于是,六名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团,以AED地图作为参考,实地查看AED位置及安置情况并对AED安置场所第一接触到的工作人员开展调研。

当时,寻访的结果是,即使有AED地图的指引,实际寻找“救命神器”的路仍然困难重重。有的AED地图定位信息有偏差,部分AED所在建筑不可进入,AED视野范围外的指引标志缺乏,还有不少当地的工作人员对AED位置也不清楚等。

调研学生赵旭峰至今记得,有一台AED的定位信息只显示在某栋建筑中,而这个建筑有12层,大家一层层排查结果还是没找到,询问巡楼保安均不知AED是何物。李雯婕、邓旖婷说:“在我们调研的101台AED中,只有2台是在机器的视野范围外有标识的,如果能像安全出口或是卫生间那样在方向牌中有指引,寻找AED就会方便很多了。”

团员们普遍认为,已知距离最近AED确切地点的他们,专人专项寻找都如此不易,更何况紧急情况发生时,只有极短的时间去实施救助?

相比普通群众,AED安置地点的工作人员有更大概率了解和使用AED,但根据实践团队调研数据发现,在受访的工作人员中,仅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接受过急救培训,而真正操作过AED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当时的实践团团长李博豫说:“当我们询问相关工作人员,遇到有人突然倒下时,他们会采取怎样的急救行为时,得到的回复堪忧,有些工作人员给出了‘掐人中’‘马上按压’等不规范的答案,这表明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仍是远远不够的。”

  为AED发展建言  

“硬件管理”与“软件教育”两手抓

实践团认为,AED地图、AED周围的工作人员、AED相关的指示标志和宣传资料能在AED定位、使用上发挥强大作用,但调研结果仍反映出管理和使用上的些许不足。

实践团指出,上海AED地图信息完善程度仍有提升空间;AED安装地点工作人员的急救水平仍有待提高;AED视野范围外的指示标志配置率相对较低。这些都是“救命神器”AED不能更好“施展抱负”的原因,也是心脏骤停患者院外生存率较低的相关因素。

“把硬件管理和软件教育做得更好,把握住病人的黄金救援时间,就能大大提升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之后,实践团提出了“硬件管理”与“软件教育”两手抓的改进建议,希望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能尽快得到改善。

另外,为更好地普及AED和相关急救知识,实践团队还拍摄并制作了科普视频,模拟紧急情况发生时,如何寻找AED,如何进行胸外按压,如何使用AED等关键步骤。实践团队针对上海建筑AED标识较少的现象,还设计了三种AED标识,旨在提醒民众如何更好地找到AED装置。

除此之外,实践团队还针对不同场所制作了多份宣传单和宣传册,从拨打120起,囊括了心脏急救几乎全部的内容,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

  打造急救课程  

用“心力量”辐射青年群体

会使用才更有价值!作为全球心肺复苏联盟委员和中国心肺复苏联盟的导师,在几年的探索中,张琳带领团队打造出“我能心急救”的课程。社会实践团“新青年心力量”也由此诞生,医学生骨干力量以校园为大本营,立足于心脏急救技能培训和急救知识宣传,开展校园急救智慧教育模式的初步探索。

在2019的暑假,自上海至北京,从中学到大学,他们将新青年的“心力量”辐射到了实践的各地,数千名大中学生因此受益。团队成员的心甜如蜜糖,在他们看来,突然间就读懂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义。

张琳告诉记者,特别看重学校和学生群体的原因,正是其巨大的社会辐射性,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居民健康发展的途径。“国际经验证实,学校培训,是全生命周期心肺复苏培训的基础,也是扩大培训覆盖面的一项长期持续策略。”张琳这样说道。

董雪洁说,“我能心急救”的课程不是单纯讲座式,而是一种反馈式学习和实践的课程,两个人就有一个模拟假人用以实操,可以真正让培训出成效。

数据显示,培训后学员对许多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了100%,平均理论得分由6分提升至10分(满分10分),胸外按压的平均技能得分也由78分提高到了97分(满分100),课后学员们的满意度为9.2分(满分10分)。直观的数据不仅让大家对培训课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未来培训的推广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除了课程模块,网络上的宣传阵地也是团队的一方试验田,他们正通过自媒体宣教平台和“新青年 心力量——我们是心脏守护者”课程群的一一上线,在培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承担起急救理论科普、急救技能答疑和急救故事分享的功能。

2020开年,张琳老师团队传来了又一个喜讯:就在上周,团队和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了对接,希望进一步在青少年中间进行AED等科普工作。

“招募并培训更多志愿者,将急救技能覆盖更多的青年群体,以及做好精品课程,这就是我们的心愿,愿大家都获得正确的心脏急救的意识和技能,愿每一颗院外骤停的心脏都可以得到最佳的救治。”张琳说道。

另据交大医学院团委介绍,自2019年起,交医社会实践导论课中也已加入心肺复苏实训,希望借助更多的社会实践团,用医学生的身份传播急救、自救、他救的正能量,为“健康中国”做出自己的青春贡献!

 >>>链接 

寻找AED|车站、地铁、商场……上海“急救利器”AED安装使用情况如何?

寻找AED|4年救回8人性命!距离“黄金四分钟”救治要求,我们还有多远?

寻找AED|有了更多“神器”还得更多人会用,专家说,别让这些设备成摆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