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变身社区生活文化客厅,这群青年让城市微更新更艺术范
2020-01-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施培琦/图

长宁老小区内一个长期闲置的防空洞,有多少魔力?上周末,由“大鱼营造”的青年带领社区居民一起开启“虹仙好邻居日”,40个隔间,40位“艺术家”,手表修理、摄影展示、魔术表演、行为艺术,防空洞成为了社区生活实验室。

这个跨界艺术展,可以成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城市微更新的一个样本,也能看到艺术融入老小区的新魅力。

  艺术感    “吃鸡”行为艺术被引进社区防空洞  

长宁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小区,一个老公房小区,现有居民中,40%为退休老人,30%是亲子家庭,30%为租客。小区中有一个防空洞,占地1100平方米。

虹仙小区居委会干部唐丽君说,这个防空洞常年空关着,去年区里举行民防演练,大家又重新关注起这一能容纳500人的防空洞。

居委借助“一街一品”的整体打造契机,引进大鱼营造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承接了社区规划与营造的系统性工作。他们要把这个地下防空洞翻新成为一个社区公共空间。

“虹仙好邻居日”就是虹仙地下室与公众的首次对话。40个隔间,来了40位“艺术家”,他们或是艺术家、手工艺人、魔术师,或是创业者、学生,甚至就是社区居民老王、老张。

从画着墙绘的防空洞入口漫步进地下室,分两边陈列的40个隔间里,毫不搭界的艺术竟能如此和谐共生。

这一边,青年李志晨带来了“魔都拾忆者”小展览,墙上贴着“上海滩”海报,入口挂着写有“囍”字的毛巾,地上铺着小人书,樟木箱、光荣退休的奖状放在墙角。他们走入老城区、市井弄堂,用旧物唤起回忆。

隔壁的隔间在上演“百姓大舞台”,居民阿姨们聚在一起聊天,“上演”日常趣事。

另一边,专业魔术师杨家豪正在表演近景魔术、心灵魔术,与之相隔不远的隔间里,一场行为艺术正在上演:吊挂在隔间里的有50只熟鸡翅和50只熟鸭腿,请居民们试吃。唯一的要求是,小心吃完肉后,要保留骨头吊挂回原处,全程进行录像。

这是艺术家陈小丹带来的互动艺术作品,骨与肉是她艺术创作的标志。第二次走进社区的她,就想以一种有趣的互动形式让居民感受艺术。

  接地气    80后居民带00后儿子展出“虹仙录”  

更多的“艺术家“,是虹仙小区的居民,比如“80后”居民陆圣岳和他“00后”儿子小陆。

在虹仙生活5年,他们带来了100多张照片,多由摄影爱好者陆圣岳拍摄,展示了虹古路等6条小区周边道路及小区环境。父子俩一起布展,一起讨论主题,最终确定了摄影展名字为“虹仙录”,通过照片看到了街道、落叶、夕阳,追寻社区美的一面。

陆圣岳说,在小区住了5年,除了和同一楼道内的居民点头问好外,鲜有参加社区活动,“并不是不想参加,而是不知道哪里有平台可参加。小区的活动室里也多是年龄较长的居民。”

得知这次小区将防空洞利用了起来,布展“虹仙好邻居日”,陆圣岳积极报名,还让儿子成为策展人,一起加入社区营造。“孩子的生活不仅在学校,也在社区里,让他一起感受,也能知道自己能为社区做些什么。”     

另一隔间里,居民张玲娣展示了自己编织的毛衣,娃娃裙、小毛衣、黑色针织连衣裙,挂出了20多件衣服。看到拍照的邻居朋友多,她又将满意的毛衣挂到了C位。

上世纪90年代,张阿姨一家就搬到了虹仙小区,起先参加小区活动并不多。这次碰到大鱼营造的青年收到了邀请,张阿姨不想错过这个“家门口的展示”,便精心挑选了自己的针织作品。在现场,张阿姨手上不断织着毛衣,“给儿子织一件朱一龙同款,后面还想织一件肖战同款。”

  >> 幕后 <<  

开设共创工作坊倾听青年对空间需求

改造这一社区地下空间,不是哪家“一言堂”决定的。虹仙党总支更关注这一空间是否能成为居民闲暇时坐一坐的地方,能否在活动过程中让居民积极参与,了解社区,有更多获得感、信任感、归属感。

作为承接方,大鱼营造负责人何嘉表示,他们先花了一个月在小区内走访及入户深访,发现年轻人在社区里的活动及社交几乎为0。他们想把虹仙地下空间打造成社区青年为主体的活动场域。

去年8月,他们在小区居委会举办了关于虹仙地下共享空间第一次共创工作坊,针对《这个有典型特征的社区潜在存量空间,能够挖掘出怎样面向未来的可能性?》这一议题,与社区的年轻人、来自社区外部的社区营造设计师等多方进行讨论。

希望可以培育兴趣爱好,希望亲子家庭有活动空间……通过工作坊,他们听到了很多青年心声。

这一次的“虹仙好邻居日”则是防空洞正式开放前的“试水”,让很多对地下室有偏见的居民,先来亲近这一地下空间。

唐丽君坦言,一度很担心居民不接受这样的形式,未曾想上个月发布报名信息后,反响热烈。

周末现场的情况也让何嘉感到开心,他看到很多阿姨爷叔来一看究竟,很多母亲带着孩子来地下空间玩耍,“这样的形式没给社区带来冲击。艺术确实不应只在博物馆,应该成为空间中人与人交往的媒介。”

  >> 未来 <<  

为全年龄段居民打造共享生活文化客厅

对于这一老旧小区的地下空间改造,仙霞新村街道表示,街道给予平台支持,鼓励整体参与,不光前期设计要有新意,最重要的是公共空间的后期运营,“要让居民愿意利用起这一社区空间,才能使社区保持持续活力。”

未来,虹仙地下室将成为集共享客厅、社区教育、生活服务、社群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型空间,为社区全年龄段居民打造一个共享的生活文化客厅。

虹仙党总支表示,将通过“闲下来社区音乐会”“小闲屋改造计划”“闲下来涂鸦”等一系列社区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积累社区的活跃份子,让老旧小区保持新活力。

在观察居民社区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会挖掘社区里的活力因子,组建“虹仙社区生活群”,建立起居民与社区的信任关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