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80后建筑师夫妻,让杨浦滨江的一景可以讲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在杨浦滨江沿途的诸多景观中,有一个名为皂梦空间的景观,凝结了“80后建筑师”夫妻徐亮和王惟捷以及所有团队成员的心血。
王惟捷走在杨树浦路沿线踩点的时候,一种特殊的情怀氤氲而生。“当时杨树浦路一带还叫榆林区,我爷爷当年是榆林区工业部部长,负责这些工厂的管理工作。因此,我刚接触这一项目的时候内心很激动。”
当年的爷爷,现在的孙女,亘古不变的杨浦滨江。当时空交织,历史仿佛发生了轮回。
走过爷爷当年走过的路,还原历史遗迹
徐亮和王惟捷是同行,王惟捷做为原上海致正建筑工作室项目的负责人、在杨浦六厂项目中负责各个设计单位的总协调。杨浦六厂的项目是由上海致正建筑工作室、上海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上海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三家设计单位联合了包括集良建筑在内的等众多景观、建筑、结构、灯光组成的多专业的设计联盟完成的。两人目前都是上海集良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皂梦空间景观及建筑改造的青年主创代表。
2017年,夫妻二人开始参与杨浦滨江的设计工作。摆在眼前的设计任务时间非常紧张,面积也很大,有13万平方米。
但接受这一项目时,王惟捷内心是雀跃的。“爷爷生前是杨浦的离休干部。他来到这里,被任命为榆林区工业部部长,负责榆林区工业的管理工作。
2019年9月28日,杨浦滨江5.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王惟捷陪朋友和家人去那里打卡。重走这一段路,大家边走边聊陈年往事。走至杨树浦电厂内的历史保护建筑时,王惟捷的叔叔颇为感慨地说,“这是1950年建的,你的爷爷也是1950年在杨浦区参加工作的。”
物是人非,建筑穿越了时空。“走在当年爷爷走过的同一片土地上。我切身感受到空间是可以超越时间,把人连接在一起。这也就是我们在设计中不断斟酌,小心翼翼去保留和转译各种线索来唤醒历史记忆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个设计联盟共同完成的项目,每次开会时,不同年龄段的设计师就开始头脑风暴,探讨工业遗迹的改造需要保留什么,留下来的又要用什么形式去呈现。上班时,徐亮和王惟捷在办公室讨论。回家,两人也会延续探讨。
“杨浦滨江沿线的风貌历史感很强,工业历史积淀浓重。我们查了很多工业改革的史料。大胆采取了考古式的设计方式。”作为皂梦空间的青年主创代表,徐亮有自己的思路,他找来了肥皂厂当年搬迁时的卫星图、厂志,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等。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他在卫星地图上看到了油罐的痕迹,原来肥皂厂当年需要大型油罐盛原料。受此发现启发,两人决定用植物爬藤的方式还原和油料有关的场所,对这一空间进行历史再现。还为它取名油罐花园。
“我们希望公共景观是可以讲故事的景观,所以我们需要回溯、挖掘那些过往的历史。而非完全臆想的方式去呈现。”徐亮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时,制作肥皂的水要排放到黄浦江之前需要做净化,这些净化设备由不同的池子组成。从历史保护的角度来说,这些池子不是建筑,只是构筑物,没有太多价值。“但我们看中池子的空间的价值。我们将这些池子用管道连接起来,变成博物馆、咖啡厅等。人在走动的过程中,就像水的流动一样。我们把其中的一个池子变成了肥皂博物馆。将当年肥皂厂的明星产品芦荟皂、蜂花皂等变成了新的IP。我们在保留原始厂区的设备时,重新发掘了它内在的品牌价值。”
最欣慰,自己的设计意图被市民所领会
现在,每次逛杨浦滨江的时候,看到带着孩子的市民,王惟捷就会跑上前和他们互动,了解自己的设计意图有否传达清楚。有几次,徐亮则看到有20多岁的青年在肥皂厂的空间里玩跑酷,觉得非常有意思。
王惟捷回忆说,在杨浦大桥以西的码头上比较缺乏遮阳空间。因此,他们利用老仓库的棚子,在这次杨浦大桥以东的码头上做了很多类似的空间。“我们没有简单拆除这些棚子。考虑到市民在逛滨江公共景观时,最想看到的是黄浦江的景观。而夏天的时候那里很晒。我们将棚子改建成了凉亭。”
有一次中午时分,她看到很多市民在那里纳凉。顿时觉得当时费了诸多协调,精心打造的便民设施被人领会到了。
“其实,面对空空荡荡的空间的时候,你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的。你需要通过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去判断,去设想,这里可以增加哪些设施。就好比后来使用率很高的沙滩排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健身场所。你内心会感到比较欣慰。老仓库改建的空间再度焕发新的生命力。形成有趣的可利用的空间。每次去看的时候内心感触都比较深。”王惟捷说。
在所有的设计中,有一个和徐亮的童年记忆有关。“小时候我对芦荟皂印象深刻,这次,我设计了绿色水磨石做的凳子,远看它们就像一块块芦荟皂的立面。”另外肥皂厂池子新的立面用了掺了绿色玻璃渣的水洗石。谈及之所以会使用水洗石这一材料,徐亮表示,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厂,经常可以看到水洗石作为工厂外立面的石材。这不仅是他的童年记忆,还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好看的材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