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李子柒”|“金融男”舍高薪当“青浦农夫”,让4万亩田重返儿时模样
2020-01-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田间碧绿连天、茭白飘香。

作为“农二代”,丁晓欢从小在青浦练塘的田间长大,属于农业“原住民”,后来到上海市区工作,成为一名“金融男”,在CBD最高大上的地方喝咖啡。

2014年前,西装革履的他很难想象,自己会重返这片儿时的农田,转型成为种植大米的“现代农夫”。

  ‖  立体式循环生态农业    

白鹭、麻雀现身,儿时的田间回来了

丁晓欢的父亲起初是村主任,后来接手了乡镇企业,公转私后,公司的性质成为私营企业。约莫2010年,公司经营内容回归农业。

2014年,丁晓欢在父亲的建议下返乡创业,成立了“优禾谷”。之所以选择重新开始,除了因为父亲年事已高,需要助手外,他还有着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回归农业最本源的状态,自己种植东西,自己加工食材。“这是我现在从事农业的初心,特别是2011年大儿子出生,一日三餐的食品安全成为我最关心的事。况且,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里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情怀。”

经常下地,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开展病虫害处理。皮肤晒得越发黝黑的丁晓欢拿出曾经帅气的照片后,笑言自己成了不折不扣的农夫。

老家4万亩地,一半水稻,一半茭白,刚刚好。

刚回乡的时候,他对农业一无所知。用丁晓欢自己的话说,自己大学毕业后,追求高大上的工作,穿着时髦,工资不菲,干净体面。第一年他感到了极度的不适应,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到地里考察秧苗疫情、病虫害、水位,从零基础起步。

如今的他很享受当下的田园生活。开发立体式循环生态农业,即稻田面积的一部分用于甲鱼、水稻共生模式,种养结合。生态农业讲究零农药……渐渐地,稻田里出现了白鹭、麻雀等鸟类的身影。

“我们有的农田是完全不洒农药的,还有的地方是洒绿色农药。小动物对农药非常敏感,没收割前,它们都聚集在没洒农药的稻田里。这些年,农田的环境越来越好,以前村庄里看不到白鹭,现在每逢收割季,有成百上千只白鹭跟在你后面。翻地的时候泥里有泥鳅、小鱼、螺蛳等。小时候河里的动物都回来了。”他显然十分满足当下的状况。

丁晓欢眼中的种养结合模式充满了商机:农田的中间养水稻,四周开一条沟,用板拦起来,养殖鱼、虾、蟹等,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就可以实现翻番。在这里养殖的甲鱼接近于野生状态,当水位高的时候,甲鱼可以吃稻田里的虫害,它们的粪便可以形成天然的有机肥。这样的小环境很生态。

为何选择甲鱼,丁晓欢有自己的考量:水产养殖经济效益比较高,风险也相对较大。鱼一旦发病,就会大批死亡,损失惨重。水稻的抗风险性较高,除了天灾外,几乎没影响,稻谷还可以由国家回购当口粮。丁晓欢给自己种植的大米做了一个IP——优禾谷。

酒香也怕巷子深。丁晓欢主打互联网销售,除了传统的农业合作社外,还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海外投资人成立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将优质农产品嫁接到平台上。“许多农产品面临销售瓶颈,无法拓展市场渠道,即便东西非常好,没有销售渠道就没有销路。我们搭建平台让渠道延伸,带动周边农户的经济收益,帮助练塘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曾经的朋友见到晒黑后的丁晓欢,会有些认不出他。每逢此时,他会露出招牌式的笑容,憨憨一笑:“不黑就不叫农民了。”

    专注食物可持续发展    

用匠心种水稻,挖掘大米文化

做一行精一行,丁晓欢理想中的大米应该是文化+农业+大健康的代名词。他举例说,日本新潟县大米的销售价可以高达100元一公斤。“我觉得可以借鉴他们的大米文化,将大米做得非常极致。现在的我专注于做大米,用甲鱼来衬托大米,不想夹杂太多附加的元素。”

相较于以前的自己,丁晓欢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是1981年出生的,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部分比较浮躁,心沉不下来,可能以前我也是这样的人,不像我们父母辈生活节俭,做事很务实。想要在农业上做些事,必须要具有匠心精神,惟有沉下心才能把东西做好。”

他还不断学习新知识,将新的商业模式运用到销售中。“我知道有个叫必要的网站,就创新地推出了C2M模式,采取预付款的方式,让消费者直接接触产品,去中间流程。我们希望将此理念运用到农业上,推出订单式农业,消费者提前支付预付款,庄稼收成后我们寄过去,省了很多中间环节的成本。”

“我还希望将农产品的外延扩大,做食物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市面上流行素食主义,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可以吸收过来,让我们致力于做可持续农产品的产业。”丁晓欢说。

丁晓欢透露说,自己是在用企业的模式运作家庭农场。有人劝他扩大生产,但他觉得以家庭农场为主的,一家几口人开展的,精耕细作式的模式挺好。“其实,郊区就适合做小而精的家庭农场。”

如今,家里三人分工有序。丁晓欢的父亲主要分管农田里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太太分管财务,做小程序的推广、网站的维护;丁晓欢则主要从事外联、业务管理等。

如今,两个儿子也渐渐长大。有一次,9岁的大儿子自告奋勇地对他说,“爸爸,我以后要考中国农业大学。我要接你的班!”这让丁晓欢觉得幸福感爆棚,“这其实就是我以前向往的生活。一家八口人住在装修一新的农家别墅里,吃着自己种的大米、有机蔬菜,过着慢节奏的生活。这种日子就是我想要追求的日子。我也知足,也很幸福。”

    梦想当跨界“现代农夫”    

希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做了10多年金融,丁晓欢非常有经济头脑,他不希望“就大米而大米”,而是希望讲一些乡村的故事。“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内涵可以挖掘。现在一些长三角的古镇过度开发,小桥流水驿站还在,人家不在,乡音也没了。每个村都有一个村的文化。我希望做一些事挖掘乡村历史。”

在丁晓欢看来,城市里的人对乡村很陌生,不少人连水稻怎么长的都不知道。他希望能为白领、孩子们建立“自然学校”,开展线上线下的团建,增加自然教育类的课程。“未来,我们可以在村里开设伙伴社区、自然学堂、文化讲堂,向大家传播自然教育知识,重拾一些马上要消失的传统文化(包括每个乡村有自己的乡土文化),不希望这些宝贵的东西流失。”

不仅如此,丁晓欢还与几位股东进行探讨,希望在大健康上做尝试,为此,他们联合安信农保开发了一款新的保险产品——食品安全险。

丁晓欢还将农业与公益结合。去年7月份,他和几位合伙人一起招募高中留学生举办了一场微光公益音乐会;联合多家三甲医院,推出抖音大赛,传播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