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录音牵出一段城市记忆,是谁在两会现场“唱”起了码头号子?|青听两会
2020-01-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图、视频

上海港码头号子是流传于上海的一种民歌,是码头林立的黄浦江畔传唱的劳动者之歌。码头号子承载了劳动者顽强的生命力,也见证了上海港码头的历史变迁。这段声音是不是应该为城市所记忆,甚至直接在杨浦滨江用声音的方式予以继续“传唱”?今天上午,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陈丹燕通过在人代会分组审议上的一段“码头号子”的录音,娓娓道出了自己今年酝酿向大会提交的建议。

一段录音牵出一段城市记忆

滨江岸线上有很多历史遗存,与城市的建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杨浦区地处黄浦江边,往昔,区内造船业、修船业、水上运输业十分兴旺。黄浦江沿线,曾经有超过50%的货运码头都集中在杨浦。

“过去,货物通过货轮抵达上海的码头,货物的装卸都是由码头工人做的,他们要把货物从船舱底下搬上来。同样,从上海运出的货物,也需要他们从岸上搬到船上。这个过程中,码头工人就有一个统一的码头工人号子。当时,凡是要来码头工作的工人,在没有开始接触搬运前,先得学会号子。这个号子不是为了玩,而是因为货物很重,需要许多人共同协调步骤,因此,码头号子的节奏性是非常强的。”陈丹燕说道。

之后,随着码头装卸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码头工人早就不用哼着号子夯大包了,慢慢地,码头号子也逐渐成为城市消逝的一段声音。

在陈丹燕看来,上海的城市是所有人民一起创造的,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必须大家合力来创造这个城市,其间,很大的功劳当属码头工人。现在,整个码头工人和码头号子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其承载的文化含义不应消逝。

如今的杨浦滨江越发成为新的生活秀带,如此多的工业遗存里,还能不能让曾经相伴而生的声音记忆同样得以保留?陈丹燕在现场播放了一段“码头号子”声音,让审议会场变得“很不一般”。

一次寻找带来一份代表建议

现场,播放的录音不长,但陈丹燕说,得来却不容易。她一开始怎么也找不着,网上没有、音乐学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后来,她辗转找到了曾经分管为“码头号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杨浦区副区长才拿到了录音。

“杨浦滨江真的做得很好了,但还可以更完美。如何不伤筋动骨,没有任何破坏性且更能立体地展现城市历史?”陈丹燕给出的设想是,在杨浦滨江设立一些音乐立柱,嵌入音频,只要游客按下按钮,就能听到纯正的“码头号子”。“这是我们自己城市的非遗项目,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这个方式来保护它、记忆它?”

富有节奏的声音,让代表们热议互动起来。坐在陈丹燕一旁的代表陈建良直接说,“你这个建议好”。坐在对面位置的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区长甚至觉得这是一个研究的好课题。

陈丹燕告诉记者,父亲过去从事远洋工作。小时候,父亲会带上自己上船去。“我对码头有很深的印象,而且我觉得,码头其实也是塑造了上海。然而,当下的年轻人只能从历史书本去感知‘码头号子’。今后,如果漫步江边,你可以听见曾经的号子,一段真正的城市历史便能更深刻地被触及和理解。”陈丹燕这样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