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80后科研代表建议建设科创梯队式人才|青听两会
2020-01-1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80后青年代表徐菲来自上海科技大学,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她在本次两会上最关心的还是跟科技创新方面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希望可以在科创中心的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科技创新,她最关注的依然是人才方面的问题。“这里的人才不仅指的是高层次的科技创新的人才,同时也包括那些能帮助科技创新转化落地这样一些政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徐菲表示,希望在科创建设中能重视对于人才梯队的建设,能够让整个人才系统更加完善。

徐菲本身就是一名科研人员,做的是药物方面的研究,从上海科技大学成立之初就从海外归国工作。但与在国外的时候相比,她发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美国研究所的时候,她发现科研人员在职创业非常多,也很成熟。“基本上每一个教授都可能有一个公司,或是在一个公司任职,整个体系很成熟,国外的科研院所也非常鼓励科研人员在职创业,在扶持和监管方面都是非常健康的一个发展状态。 ”

而在国内,她身边这类在职创业的案例很少,包括在科研成果转化上也会遇到不少瓶颈。“我刚刚也提到了人才的梯队问题。像我身边就有一个同事,他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可以做转化,但是因为缺少科技转化的专业操作,整个转化过程花了一年多时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落地。”徐菲说,而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新”,一个创新产品过了一年,可能就“过气”了,创新的时效性是非常关键的。

“高校科研人员可能在成果转化方面没有系统的经验,没有完整的运营团队,还是需要有一些专业团队来帮助他们更快地去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因此,她建议能在科技创新中培植梯队化的人才,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科研人员专注科研,转化则由更专业的团队或是平台来帮助进行孵化,让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变得更有效。

徐菲表示,此次两会上将要审议的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中有明确提出鼓励科研在职人员进行在职创业,“之前也有这样的鼓励政策,但怎么实行似乎还是没有很明确,政策上鼓励,具体怎么操作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法规制度。”这也导致很多在职科研人员不敢轻易尝试,会有后顾之忧。“比如与教学科研上产生的矛盾如何平衡,这都需要讨论。我个人也是希望在这一方面能够更加明晰一点,使得像我们这种在职的科创科技人员能够更加大胆地去创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