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朱乃楣:培养学生爱心和规则意识,将来才能爱社会和祖国 | 培根铸魂
2020-01-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周紫薇/图、视频

不久前,普陀区洵阳路小学低年级学生上了一堂有关腊八节的课程,还一起喝了腊八粥。这来自学校的主题课程 “在时节中寻美”。

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不一样的班规,均由学生自主讨论制定,这来自学校实行了三年的儿童哲学课程。

市政协委员、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在两会现场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表示,小学最注重思想品德教育,要用新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爱心,小学能爱老师、父母,将来才能爱社会、祖国。

  甜甜的腊八粥    用主题课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爱  

“同学们,知道我们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吗?过腊八节有什么习俗?有哪些相关的古诗词?”

不久前,普陀区洵阳路小学低年级学生上了一堂有关腊八节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全面认识了腊八节,最让他们感兴趣的是,腊八粥的食材都“走”进了教室,学生们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拿起的每一种食材,“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食材进了教室,与生活有了链接。

学生们不知道的是,志愿者妈妈们已经准备好了一锅腊八粥,等他们认识了食材后,一碗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就端到了孩子手中。“我吃到红枣了,是甜甜的味道。”“我吃出了幸福的味道!”

这是一堂在学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的主题课程——“在时节中寻美”节气课程,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为经线,以相应的学科学习、节日节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纬线架构课程体系,了解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受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与大自然对话。

朱乃楣表示,节气课程,每堂课设计都不同。如冬至课程中,学生们一起读冬天的诗歌,了解冬至的习俗,一起唱歌,一起包饺子,用“九九消寒图”学习古人的方式记录天气的变化,将古诗诵读、数学统计、自然观察融合于其中。

针对春天的节气,二年级的教师们设计了“百花课程”,草色遥看近却无,万条垂下绿丝绦……老师用百首唐诗为学生编织不一样的春天。此外还精心策划了“百花诗词兴味浓,可爱深红爱浅红”的课程结束仪式。

仪式上,学生们穿上汉服经历了“清浅笔墨描春色”诗文配画,“嫣然深情诵诗词”赏红对诗,“胸藏锦绣对飞花”飞花令以诗会友,还通过活动评价手册看见了自己的成长。

中国的农历文化,是构成中国人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朱乃楣表示,设计这套课程,以课程的方式带领孩子领略中国传统文化,感知中华农耕文明,是对农历二十四个节气,对其背后的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课程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载体,能传承民族文化,为学生打下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爱民族的情感。”

  班规自己定    用儿童哲学培养规则意识和思辨精神  

要说话先举手;上课要专心听;下课轻步缓行。

按时到校不迟到;主动问好有礼貌;小声说话讲文明;热爱劳动讲卫生;爱惜粮食不挑食。

安静听,听清楚;用心记,听明白。

……

在普陀区洵阳路小学里,每个班级张贴的班规都各不相同,而每一条班规,都是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的。朱乃楣说,学校在中年级探索“广域课程”,强调以探究的方式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扬长补短,培育自信。而其中一个领域是“儿童哲学”,培养孩子的思辨精神和规则意识。

朱乃楣表示,小学是强调行为规范的阶段,但如今的孩子,对已经制定好并直接灌输给他们的规则并不完全接受。

学校曾利用儿童哲学课程,请来学生的父母,一起讨论家规,发现孩子开始七嘴八舌“投诉”父母,“说好在家不看手机,结果我在做作业时,妈妈坐在旁边就在刷手机,这样的规则只针对我。”这是孩子最真实的想法。

而自己参与规则制定就不同。朱乃楣说,学生在一起讨论班规的时候都特别积极,无论最终制定了四五条还是八九条,他们都觉得自己定的规则需要遵守和捍卫,一些学生还会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规范,对照班规,做到一条打一个钩,这样制定的规则已经渗透进学生心中,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

此外这堂课也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比如老师会给学生设置一些议题,“看到陌生人遇险了,是救还是不救?”学生根据问题说自己的观点及想法,对于道德的讨论并无对错之分,他们通过热烈讨论,逐渐形成思辨能力,在朱乃楣看来,这都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们的,“规则需要共同制定,搭建对话平台就从制定班规开始,逐渐从班规、校规,延伸到家庭、社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去思辨讨论,这些都会有个心灵内化过程。”

═ 观点 ═ 

思想教育需要探究新路径和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朱乃楣看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这是人生第一个起步。“未来孩子要成为一个社会人,需要懂得规则,懂得爱和温暖,有一颗爱心,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开始,以后才能爱社会、爱祖国。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品德教育比学科教育更重要。”

然而,在新形式下,思想教育需要探究新的路径和方式。朱乃楣表示,如今的学生接受信息广泛,并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需要寻找学生能接受的形式,让道德理想进入学生的内心,生根开花。”

比如学校引进的儿童哲学课程,就是为学生搭建了交流、思辨的平台,大家共同制定规则,从学校延伸至家庭、社会,让规则意识浸润每个孩子内心,形成自己的契约精神。“儿童哲学课程在学校实施三年,老师一起备课,讨论问题,课程的背后还有复旦哲学系的专业支撑。”

朱乃楣介绍,学校也会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走访普陀的红色教育场馆,也注重仪式教育,“一年级入团,二年级入队,三年级过10岁生日,四年级参加学农,五年级举行毕业典礼,仪式教育对学生很重要,记住自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责任。”

对于上海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积极探索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朱乃楣认为,在内容设计上很有必要进行整体设计,让德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与系统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周紫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