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张秀丽:思政课要让学生的情感产生涟漪,才能慢慢滋养他们成长|培根铸魂
2020-01-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

本周六,上海的中小学生就将迎来寒假,崇明区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这两天陆续拿到了升级版的主题性寒假生活活动手册——每一册都有融语文、数学、英语和实践活动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项目。谈及如何上好小学的思政课,市人大代表、崇明区实验小学校长张秀丽认为,思政教育绝不能空洞地、简单化地进行,要整体设计、润物细无声,“要让孩子的情感产生涟漪,才能慢慢滋润他们成长!”

把爱祖国、爱家乡之情播种在孩子心里

即将到来的这个寒假,崇明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都迎来了升级版的主题寒假生活手册,低、中、高年段都有不同的主题:一、二年级的是《爸妈同行我快乐》,三、四年级的是《生活多彩我进步》,五年级的是《祖国发展我成长》。

三册寒假生活手册都有融语文、数学、英语和实践活动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项目,通过练习、制作、实验、调查、体验等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融通,让学生们体验知识应用的无穷魅力和乐趣,带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触摸多彩世界,感受充满浓浓年味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

比如,五年级的寒假生活手册中,有一项活动——《我爱中国节》,主题是置办年货迎新年,让学生们通过主动询问家里长辈小时候过年时家里置办什么年货,对比今年家里置办年货的情况,来反映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祖国和家乡崇明岛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底怎么过好传统的中国节日?通过设计这样一个主题,让学生们围绕这个主题,寻找周边发生变化的事物、找一找发生变化的原因,然后再讲一讲,既给孩子们营造了一种节日的仪式感,也把一种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播种在了孩子的心里。”市人大代表、崇明区实验小学校长张秀丽说,寒假生活手册里的活动不但形式多样,而且语文、数学、英语等很多内容都融入其中。比如,搬新家了,一个房间要用多少瓷砖,用到的是数学知识;寻找爱国诗篇、名言警句,是语文知识;出去旅游看到名胜古迹,怎么设计旅游线路、如何用英语标记用到的是英语知识。

张秀丽认为,这样的形式孩子会比较喜欢,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有了认识,而通过设计这种校本化的作业,学校也把这样一种主题教育、爱国情怀、习惯培养传递给了孩子。“思政教育绝不能空洞地、简单化地进行,这样是达不到育人的初衷的,要整体设计、润物细无声,要让孩子的情感产生涟漪,才能慢慢滋润他们成长! ”

让学生当老师的“自主课堂”挖掘育人价值

去年9月起,上海中小学的思政课已经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张秀丽说,现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材编制得比较完善,不同年段的要求是递进式的,进行了整体的设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对于课程建设是比较好的。”

张秀丽表示,思政课上课过程中要减少说教、减少灌输,所以,就要求老师上课时能用贴近孩子生活的、孩子容易理解的资源活用教材中的知识,而且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优化,“如果一股脑儿地把教材中的知识教给学生,有可能就起副作用,变成一种说教,这样孩子就不喜欢,也就起不到育人的功能。”

因此,在崇明区实验小学,老师们在上思政课时,尝试了很多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方式,比如让学生们去调查、走访,伙伴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场景都是孩子们生活中遇得到的场景。”

除此之外,崇明区实验小学还有“自主课堂”,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自己备课,然后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这种方式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有的喜欢大桥,就自己准备讲大桥,有的对地铁感兴趣,就讲地铁。让他们自己投身其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孩子非常好的一个学习经历,接下去在讲的过程中,因为他们的语言系统更接近,所以孩子们就能更好地产生共鸣。”

张秀丽透露,这种“自主课堂”的方式在崇明区实验小学已经实践了很多年,最初是少先队的班队主题活动采用这样的方式,后来这一模式又迁移到了包括道德与法治在内的学科教学的课堂上,“其实所有的学科教育都承载着育人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挖掘、显现这种育人的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