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提升国际大都市治理水平,团青界别委员积极建言献策|青听两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我建议上海在‘十四五’规划当中增加一条——行有通衢。”
“我想给‘一网通办’工作提点建议。”
在今日举行的“着眼‘五个坚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专题会议上,各个界别的委员积极举手,为建言抢起话筒。
来自团青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沙丽娜和臧熹围绕带领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积极建言献策。
>>>沙丽娜委员
探索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上海模式
“今年元旦,B站跨年晚会成为一匹黑马,引起社会关注,95后是主力受众。而他们,也正成为一支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副召集人,团市委团结联络部(青联秘书处)部长沙丽娜在会上说,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有创造力的青年参与,共青团有很多青年力量。
如由学生、职业青年组成的上海青年汇智团,聚集了一群“热心肠”的青年,每年两会,人大、政协给“汇智团”的列席名额都被秒杀,只为亲身感受两会氛围。
针对城市养老问题,团市委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了200多支青春为老志愿服务队,总人数近13000人。在推动“团青骨干进业委会”过程中,已经有1800多名年轻的业委会委员、5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加入,目前还有近200名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年轻人走进了业委会。
12000多名大学生和高中生志愿者为爱心暑托班服务,480多支青年设计团队加入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和微更新中,目前已做了1000多个项目,多个方案正在落地中,未来还有可能培育出一批专业从事老旧小区微更新的市场化主体。来自全国300多支团队积极参与“美丽乡村”青年创意设计大赛,为9个村庄的百姓传播美丽乡村的理念。
“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上海青年有强烈的社会参与热情,有了他们的参与为社会治理带来了‘青春气息’,同时也证明了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有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
如何继续带领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沙丽娜觉得,参与社会治理是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对青少年进行制度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建议在中学生中开展如模拟人大、政协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了解,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而社会治理中“青年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她建议,还可以将“青春上海”打造成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云平台,“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青春上海向青少年集中发布相关信息,青春上海也一定会做好组织动员,引导广大青少年有序参与。”
沙丽娜还恳请市委市政府给共青团多交任务、多指方向、多提要求,为共青团赋能,“人民的城市需要青年的力量,青年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有热情、有获得感。他们在参与中对党和政府会更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自信,对党的领导更拥护,我们也正努力探索出一条在党的领导下,带领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上海模式。”
>>>臧熹委员
建设“社区大脑”可引入青年发挥作用
围绕着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市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臧熹前往多个街道进行过调研。
臧熹发现,“社区大脑”在大部分区和街道都处于试点阶段,数据采集内容、平台建设方法、决策分析体系没有明确范本,布设场景、牵头单位、开发公司、建设标准各不相同,缺少顶层设计。有的街道为采集民情数据和小区网格事件,开发了两个App,但只能在本街道使用,缺少资源整合。
对此,臧熹在会上提出建议,可在市级层面设置或明确专门的统筹推进机构,出台全市统一规划。对现有全市各“社区大脑”平台资源进行梳理,开放数据流通,加强互联共享。
而数据是为人所用的。臧熹发现,社区的数据有相当部分涉及个人隐私,如果管理、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而现有平台工作人员多为街道人员,缺乏数据管理应用和安全维护的能力,无法根据采集而来的数据得出推进社区治理的分析结果。
对此,臧熹建议,可“引进来”,在街道层面招录具有数据管理能力的相关人才,也可“走出去”,从各街道选拔一批青年人才,送出去进行数据和技术方面培训。
青年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臧熹建议,可以让青年参与场景选择、感知器布设、应用设计分析等,新应用、新场景需要创新意识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青年群体参与。“就像业委会来了年轻人,丰富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相信智能化建设中出现更多青年,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