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余思彦:结合“一网通办”,推动志愿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整合|青听两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图、视频
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博物馆副馆长余思彦是一名80后,也是一名资深志愿者。新修订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让他倍感振奋。不过,他还是忍不住向记者“吐槽”查询自己志愿服务记录时看到服务时长险被清零时的“惊心动魄”。他建议,进一步整合本市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助力上海“志愿服务之城”的打造。
亲历
服务时长险被“清零”,急出一头大汗
宝贵的志愿精神正逐步从“特定活动”转向“日常点滴”,更加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充溢在申城各个角落,推进了上海“志愿服务之城”的建设步伐。《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的修订和实施,正更好鼓励和守护这支“年轻的力量”。这一点来看,余思彦当然要为之点赞。不过,作为一名资深志愿者,他还是觉得,立法之外的细节还需要更上层楼。
新修订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其中第二十八条提出:“本市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制定统一的信息数据对接标准,依托市大数据资源平台整合志愿服务相关信息和数据资源,实现全市志愿服务数据统一归集、统一管理和共享交换。”并且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行业组织等的相关信息系统,应当按照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与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应当向相关部门和组织开放相应的管理权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然而,从余思彦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在志愿服务方面,仍存在信息管理平台分散,管理滞后,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志愿服务的成本,影响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
“我自己就被吓出过一头大汗。”余思彦曾是“上海世博会杰出志愿者”、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现在的余思彦仍然是一名活跃在基层的科普志愿者、文化志愿者,去年还又拿下了一个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的奖项。
但就在递交去年相关评奖材料时,余思彦发现,自己的信息竟然没有出现在“上海志愿者网”上。“信息平台他们更新过,我的信息被‘清零’了。辗转了好久,我才找回数据,证明了我志愿服务的真实存在。”
调研
管理平台分散导致程序繁琐
除了信息不稳定外,余思彦发现,管理平台分散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截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志愿者网’实名注册志愿者达433万人,在团中央‘志愿汇’App上实名注册志愿者达132.7万人,两个平台分散建设、各自独立封闭运行,使得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建设存在严重交叉重叠现象。此外,还有很多条线管理平台,例如:红十字志愿服务中,除了‘上海志愿者网’‘志愿汇’平台需要录入相关信息,还需要在红十字条线志愿者管理网、血液管理中心网站上录入相关信息。”余思彦举例道。
与此同时,管理平台分散还导致服务时长重复录入。余思彦介绍,目前,一次志愿服务,需要在多个平台上录入服务信息,服务时长重复计算,操作程序繁琐。“现实中,很多志愿者由于不了解规定或者不愿意花精力在平台上记录时长,都是由志愿服务活动负责人事后补录,而补录的志愿服务时长缺乏监督和审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正性。”
在余思彦看来,管理平台分散还直接导致资源浪费。目前,各个志愿服务管理平台都有相关志愿服务激励措施,除了提供志愿者保险外,还有积分兑换、信用激励等项目。不过,现实依然“骨感”。由于管理平台分散,有限的资源难以集中,实际给到志愿者的激励很少。“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当前提供的兑换设备较少,大部分是以优惠券的形式,志愿服务激励效果其实并不明显。”余思彦直言不讳。
建言
结合“一网通办”,整合志愿服务管理平台
就此问题,余思彦建议,要进一步整合本市志愿服务管理平台。
“我们能不能结合‘一网通办’,推动志愿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呢?”余思彦给出的操作路径是,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要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和完善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协调机制。结合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强化市民主页功能,让志愿者在市民主页就能进行志愿服务报名、登记、打卡、查询、统计、输出等信息服务。
从管理端来说,他认为,要打通“上海志愿者网”和“志愿汇”两大平台,实现平台间信息互通,建立“同人同城同库”的全新志愿者数据库,这样不仅可以打破信息壁垒,降低操作成本,还可以使志愿服务管理平台的运行更加畅通、有力。
从使用端来说,则一定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使用通道,让志愿者方便使用,比如可以通过网页、App或者二维码扫码、组织者管理等多种方式开展志愿者服务报名、登记、打卡等信息录入,方便提倡随手公益、身边公益。
余思彦还提出,要进一步增加第三方监管,规范志愿服务时长录入与监督。“志愿服务时长是参与志愿服务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客观公正记录服务时长有助于提升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建议引进第三方监管,对相关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定期评估考核,进一步严格服务时长的录入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尽量避免事后补录的情况。”
再者,应该进一步探索志愿服务保险制度,整合志愿服务激励资源。在余思彦看来,为注册志愿者提供基本保费,使公共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得到全覆盖,可以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和志愿者的人身安全提供必要保障,减少后顾之忧。
至于出台联合激励措施,则可以鼓励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针对优秀志愿者提供激励措施,使得志愿者做与不做不一样,做得好与不好不一样,坚持得长与不长不一样。“希望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余思彦相信,有法规护航,加上细化措施,“志愿服务之城”也将成为上海的一张闪亮名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