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前线|过家门而不入,飞机刚到老家,就折返回沪待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人数不断增加,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医护人员也集体进入应急备战状态。
今年春节,注定十分特别。节前,已经多年没有回甘肃老家的小王带着大包小包礼物,乘坐飞机回家过年,飞机刚落地就接到了紧急通知。在机场大厅,她见到了久违的父母,寥寥几句问候,便折返回沪。
隔离病房的大年夜也注定不同往昔,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推门而入的医生护士们手中,拿着不是药品,而是新年礼物——太妃糖。
今天(25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连线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张林,听她讲一讲隔离病房的故事。
与爸爸妈妈在机场“秒过节”
给病房里的爷爷奶奶送新年礼物
投入紧张的应急工作已经多日,一夜未眠的张林声音略有些嘶哑。“这次应急救治任务重,工作量大,我们将全力做好患者救治,以及院内感染防控。”
此次疫情来的突然。当这场无声的“战役”打响的时候,有的医护人员临时从家赶过来,有的已经回老家的也纷纷回归,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上海。护理党支部和护理部第一时间向全院护士发出倡议书,当天就收到很多护士要求立刻进入救治一线的请愿书。
护士小王老家在甘肃,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此次特意请假回家。谁知飞机刚落地,就收到群里的倡议书。她与爸妈在机场匆匆打了招呼,送上了上海的土特产,立即原路返回。得知护士过家门而不入,张林觉得非常过意不去。“我们的医护人员都非常有觉悟,他们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获得了各自家人的理解。这与我们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平时我们每季度都有演练,应急病区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隔离病房的工作绝非8小时制,只能用连轴转来形容,也就是说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基本都处于工作状态。看到个别护士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十分疲累,作为护理部的“大管家”,张林会心疼地喊他们稍事休息,但他们都不愿意停下手中的活。
与普通病房不同,进入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需要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将自己全副武装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与病患的沟通。为此,护士们使用了医院配给的手持式IPAD、小黑板等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者交流。“我们的医护人员会通过这些工具给他们展示疾病健康教育知识,以及自我照护的图片,让患者们放松心情。这样的肺炎虽然较易传染,但经过治疗是可以康复出院的,无需过度紧张。”张林介绍说。
老人使用手机不像年轻人那么顺利,于是有人就拿出自己手机,帮助老人与家人视频沟通。除夕夜,当护士小吴得知一位60多岁的奶奶使用的是普通的老人机,只能打电话,无法安装微信后。她主动加了奶奶家人的微信,让老人得以与亲人视频交流,报一个平安。“我们希望帮助患者让远方的亲人了解到他们的状态,让家人放心。与此同时,患者也知道自己虽然在空间上被隔离了,但是通过网络还是可以见到家人和朋友。这给了他们莫大的精神安慰。”张林告诉记者。
昨晚是大年夜,院领导慰问医护人员的同时,给大伙发放了生肖小老鼠、太妃糖、贺卡等新年小礼物。当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一群“80后”“90后”的白衣天使拿着太妃糖等新年礼物,来到病房,给爷爷奶奶道一声“新年快乐”,一起分享新年礼物。
隔离病房也可以来一点“小确幸”
战胜病魔,除了治疗心理疏导也很重要
张林告诉记者,普通人被隔离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看到的都是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内心不免会有所紧张。除了治疗外,作为医护人员也会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这些患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所以我们会因人而异地提供医疗照护。首先,通过不同途径为他们灌输正确的防护理念,让他们保持身心健康,放松心情。甚至还会传授给他们简单的健康操。”
为了疏导患者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还会指导部分患者用手机播放轻音乐。“身心愉悦了,人的免疫力会增强,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我们现在还讲究身心统一治疗方法。即把患者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而非仅仅是疾病的治疗照护。”张林说。
目前确诊的患者通常是两个人住一间病房。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医护人员会叮嘱患者要戴好口罩,物品不要交换,并为轻症患者传授七步洗手法,做好安全防护。
除了病患外,医护人员的身心照顾也不可或缺。张林告诉记者,防护服在穿着的时候,密不透气,医护人员在病区不停地走动,执行医嘱,护理患者,体力消耗非常大。平均每4个小时就需要换衣服,休息一下。为了控制感染,穿戴防护服、护目镜都有严格的标准和先后顺序。“虽然现在处于奋战状态,但院领导一直强调,要让一线医护人员工作好、休息好。我们院内的健身区有专门的跑步机、拳击袋。我们今年还评选了健康之星。一位爱好长跑的护士长赢得了这一称号,这位护士长也在第一时间进入了应急病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挥汗锻炼,无疑是隔离病房里的一丝小确幸。”
“这7天里,我们医护人员就像家人一样相处。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我们一定众志成城,携手战胜病魔。相信没有困难可以挡住我们。”张林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