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大疫面前无小事,火线拉升公民应急修养
2020-01-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刘昕璐

庚子年春节,因为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而变得很不平静。在一位位医护人员冲锋陷阵第一线,众志成城火线救护的后方,一个个公民也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提升着关于应急时期的自我修养。

大家发现,从来没有过哪一时刻,我们那么认真和反复地学起戴口罩、脱口罩、扔口罩、洗手这些“小事”的“正确打开方式”,甚至在非常时期里一场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还会专门留出时间,亲身示范“一个喷嚏”“一声咳嗽”的规范动作和基本礼仪。

如此不厌其烦地反复宣传,无非希望每个公民既不惶恐慌乱又不麻痹大意,每个人的规范自律,换来的就会是有效自我防护,而自我规范了,对他人的保护也就又实实在在多加一分。

除了自我防护外,实际上,在离汉通道关闭,疫情防控升级前,就有一些身在上海的武汉伢,鉴于交叉感染的风险,主动退了车票,克制住思乡抑或担忧的情绪,远程与家乡亲人“团聚”。

在山东莱芜,一位女生因在武汉读研究生,返乡后就主动在大门板上贴了“闭门谢客”的告示,开启了一场“教科书级”的自我隔离。

而在上海闵行区浦江镇,也还有更“刚”的事发生——大过年的,一位“拎得清”又“豁得出”的老妈把亲儿子给举报了!起因就是这位老妈发现了儿子从武汉返沪没几天却依旧试图外出度假的“苗头”。

戴口罩也好,举报亲儿子也罢,这些“小题大作”却担得起人们的赞扬,其背后可见的正是一个个公民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应急自我修养的速成和防控意识的提升。

疫情当前,当各类谣言最易漫天飞的时候,这其中,除了我们日复一日强调的媒介素养,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外,如今,应急自我修养也被当成公民的基本素质,被重视被强调。

2003年的SARS,如今的疫情,无不是以一种严峻的方式,对公民的个体应急素养进行了敲打和拷问。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不仅是政府、公共卫生组织统揽全局的事,也是每一个公民公序良俗的事。当重大灾患降临,在个体微观层面,该如何得当行事、有效行事,该如何有机嵌入社会应急大系统的运转中,每个人都需要应急常识教育,提高临危应变的能力。

对上海这样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防控疫情更是城市管理的一次大考。在此,我们也特别呼吁公众,对非常时期一些看似繁琐举措给予理解和配合。当有社区干部挨家挨户敲开家门排摸情况时,请给他们一个耐心的实情交代;当在返沪的高速道口、机场和车站被排查时,也请给工作人员、志愿者一个微笑和友善配合,只有每一个人都那么认真,最有效的那道防护屏障才会真正竖起。

在与病毒抗争的征途中,所谓人人有责,人人尽责,需要更多这般“小题大作”,也只有不断升级加码的防护意识和应急修养加持,才能助力编织起更严密的防控之网,最终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