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守护人|隔离病房里的精神科医生:我要守护的是人心
2020-01-3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陈医生,我昨天晚上睡得很好,我是不是马上可以出院了?”昨天上午,当陈俊再次走进隔离病房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张女士(化名)对她做出了一个胜利的手势。在第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中,张女士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如果下一次检测仍为阴性,即意味着她将可以解除隔离、痊愈出院。这让陈俊的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简称公卫中心)的A3大楼,陈俊身份有些不一样。从大年初二开始,他作为这里唯一的一名精神科医生,进入隔离病房工作。陈俊说:“我们总是在守护一些东西,但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现在,我非常明确,那就是人心。”

  主动请缨提供心理援助  

从大年初二开始,陈俊的任务就是身穿防护服,给别人做“精神体检”,对他来说这个工作并不轻松。

早上9点医护大交班,大家通过值班手机视频与指挥中心的专家组交流,逐一汇报患者情况。陈俊在一旁听着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留意哪些人可能需要精神心理评估和干预。交班结束,按照专家组要求,今天他需要与4位患者“聊聊”。

穿戴隔离衣前后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不过陈俊开始渐渐熟悉这种感受。“我的脑子里显现出一线医护被口罩磨破的脸颊和被汗水湿透的衣背,真的很荣幸能成为其中一员。我们绝不会退缩,因为这是医者的职责。”陈俊告诉记者。

陈俊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大年初一下午,上海市卫健委传来了要在传染病诊疗机构提供心理援助的信息,陈俊和多名同事在第一时间报了名。“当时没多想,觉得这是医生的责任。”

陈俊的妻子王女士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目前也正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第一线。“一家人要共同战斗,我没有犹豫就报名了,果然爱人也很支持我。”

2008年,陈俊曾经用一份请战书把自己送到了汶川抗震救灾一线,这一次的主动请缨让他觉得:“久违的慷慨激昂又回来了。”

很快,陈俊接到了通知:大年初二一早出发,进入公卫中心的A3大楼工作。

  给患者带去“心理安慰”  

陈俊坦言称,入驻公卫中心后,身上的责任并不轻松。 

考虑到隔离病房的环境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身体状况,精神检查过程压缩至约15分钟。这段时间里,精神科医生与患者近距离接触。

“在隔离病房,不少患者出现了焦虑、害怕的情绪,但是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只是少数。”陈俊告诉记者,有的患者担心“这个病治不好”,还有的患者担心“怕睡着后就醒不过来了”;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抑郁,觉得是自己把病传染给了家人,和家人打电话时忍不住哭泣。“在这个特殊时刻应激状态下,出现情绪紧张和焦虑都是正常反应,经过对症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改善效果普遍良好。”

30岁出头的张女士就是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陈俊第一次接触张女士的时候,张女士告诉他,常常感觉到手麻脚麻,还睡不着觉。

“我就问她在担心什么,她告诉我担心家人,也担心睡下去后就再也醒不过来。”陈俊耐心地告诉张女士,已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不低于SARS,致病性重症和死亡明显低于SARS!陈俊还告诉张女士,不少患者已经痊愈出院了。怕张女士睡不着,陈俊还给她配了安眠药。

经过心理疏导,第二天,当陈俊再次见到张女士的时候,张女士很高兴地告诉他,前一晚并没有吃药,并且手脚也不麻了,心理上也不再那么害怕。第三天,张女士更是带来了好消息,在接受第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中,她的检测结果为阴性,这意味着距离成功越来越近。

  守护忙碌于一线的医护人员  

除了给患者们带去“心理安慰”,陈俊此次来到公卫中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守护这群忙碌于一线的医护人员。

“对于这个陌生的新型冠状病毒,大家都有着自己的恐惧,而连续多天的一线工作,也让一些医护人员身心疲惫”,陈俊说,一线医护人员可能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比方说“面对大量患者感到压力、紧张和害怕”“对家人的愧疚”等。

在得到允许后,陈俊在公卫中心专门辟出了一间茶室,作为医护职工的“心灵减压室”,并把个人微信二维码附在宣传海报上,供有需要的医护职工和自己单独联系。

陈俊说,隔离病房环境特殊,长时间待在里面的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有专门人员在,对他们是一种保障。“不少医护人员会来找我聊天,我就用谈心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疏导。”

采访中,陈俊一直觉得,医护人员更加让人感动。“面对的是看不见的病毒,工作风险高、强度大,他们偶尔在休息时会宣泄一下,但整体心态还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患者任何状况的时候,他们都会立即冲上去,不少人主动提出要进隔离病房替下疲惫的同事,这些都令我感动。”陈俊说。

  “我很明确,我要守护的是人心”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上海是全国最早向隔离病房派驻精神科医生的城市。作为“先锋”,陈俊将在公卫中心工作两周,之后由其同事接替。“工作两周再加上隔离两周的时间,即意味着我‘离家’前后要一个月的时间。”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表示,将根据需要和上级统一部署,派遣专家参与心理援助工作,直至疫情得到完全控制。

昨天晚上,当记者和陈俊通电话时,他刚刚通过视频和家人聊了几分钟。“因为要待上一个月,两个儿子都交给家里的老人了,有点内疚,所以每天希望给他们报个平安,告诉他们我很好。”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陈俊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段话:

“现在是深夜,我写下了这些文字。我不是想标榜自己,只是希望记录一些心得和体会。听说病房里来了精神科医生,很多患者都主动要求聊聊天。我觉得这非常棒,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展现,人们除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总是在守护一些东西,但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现在,我非常明确,那就是人心。”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策划:杨羡之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