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这次独家连线让我们看看雷神山建设背后的故事
2020-02-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新华社/图  

火神山建成了,雷神山还远吗?记者今天再次独家连线参与雷神山医院建造的中建三局建设者。为何会有那么多的机械“玩具”可供网友们津津乐道,大家无法“监工”到的地方又有哪些故事?

  从600多人到近4000人  

  这项任务半天都不能耽搁  

“这两天我们主要开始做集装箱组装,今天至少要完成60%-70%,最终确保5日交付使用的目标。”中建三局雷神山工程建设现场的青年管理人员韩世靓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他从大年初二正式进场,一直在工地上坚守到现在。“任务不同一般的紧急。”他给记者一一列数,从场地平整到新铺管线、线槽开挖、排线布线,再到集装箱的拼装,后期的水电、外围的绿化……“11天要搞完,确实时间太紧了。”他不停地感叹。   

这也是网友们能在直播中看到那么多“叉酱”(叉车)、“送灰宗”(混凝土搅拌车)、“送高宗”(高层吊车)、“大黄”(水泥泵车)的原因。“我们这次场地平整作业,2天就完成了。通常来讲这么大的面积一般2天绝对搞不完,就是因为这次不计成本投入了相当多的机械。”韩世靓说。

除了机械,还有大量人力的投入。1月25日晚18点30分,雷神山医院项目首批50名管理人员到达施工现场,200余名劳务就位,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启动。1月26日中午,现场管理人员288人、工人660人,网友们熟知的“粉丝榜”排名第一的“叉酱”当时只有2台。

而到记者连线的时候,工人已经达到近4000人。“整个雷神山面积3万平方米,这样规模的工程,如果是平常的项目,工人只要40-50人,管理人员五六个人就足够了。”韩世靓说。

但这真不是普通的工程。“毕竟人命关天。”他说,大家也认定,目标是死的,国家下的任务,半天都不能耽误。“所以我们累是累点,但浑身有劲。”

  近3000个集装箱来自全国各地  

  时间再紧也要交出一个像样的工程  

和火神山一样,从开工到现在,雷神山工地上也一直是24小时作业,一切都为了“抢工期”。

场地平整作业,是要把原有场地的电缆、水管找到,再根据新的整体布局,重新布置新的水管、电管,之后再回填,上面铺碎石和防渗透膜,然后用混凝土硬化场地。“混凝土硬化不是什么高新尖技术,我们会在里边投入一些早强剂,加快凝固速度,目的就是保障工期。”

雷神山医院如今的建设要求能提供1600个床位。根据设计图纸,建筑中有一部分是板房,大多数是集装箱拼装起来。“一个普通的工地也会用集装箱,但主要做工人或管理人员的宿舍。这次选用集装箱,也是因为集装箱吊装起来可以更快一些。”韩世靓告诉记者。

这几天正在进行的就是集装箱吊装工程。要满足1600个床位的空间要求,再加上配套设施,得要有3000个左右的集装箱。“集装箱基本是场外做好的整箱进来吊装。”韩世靓介绍说,这些集装箱都是根据医院需求设计图纸,连夜深化,24小时在各个厂家加工后,从全国各地发过来的。“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其实全国各地的厂家也在同一时间加班加点,得到了好多单位的支援。”

医院的建筑和普通的还不太一样,比如说正常用作宿舍的集装箱就不会有传递窗。“就像送饭用的那种,四五十公分见方的小窗子,这是医院特有的,包括房间和房间之间的隔断也有要求,因为是病房,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

等集装箱就位后,就要开始做水电管线的铺设,通水通电以及外围绿化等等。而火神山建设结束,“云监工”的网友们注意力也将更多的放到雷神山上来。“这个工程这么受关注,是压力也是动力,二者皆而有之,压力更大一些。”韩世靓说,但也不会多想,就想着要保质保量,如期交付,把手头工作做到最好。“就算时间再紧张,我们也还是要交出一个完整的像样的工程。”

  哪里有什么基建狂魔  

  不过是这些朴实的建设者们没有退缩  

韩世靓是第一时间响应公司号召志愿来支援工地建设的。他妻子是武汉黄陂人,腊月二十八和妻子孩子回到家,大年初二上午公司发出了召集令。“本来说是希望武汉本地的上,我们属于上海华东公司这边的,但人手不够,我们就跟公司请战,第一时间来了。”他说,当时自己根本没什么犹豫,想着在家也是隔离,“我又是项目经理,是党员,没有不来的道理。”尽管上有老下有小,家里老人很担心,才4岁的女儿也需要人照顾,但他还是毅然奔赴工地前线。

集装箱拼装的现场负责人许师傅,到昨天已经一天两夜没有合眼了,累了就在车里眯一下。就因为现场工期比较紧,不能搞错。“工人有些是外地调过来的,要全程交底、指导,因为实在是没有时间去返工了。最近也在陆续加人,都要及时安排,要确保工人不能没事做,用在刀刃上。”

即使是后勤保障,也跟寻常工地上的不一样。“要管几千人的伙食呢。”每天要给工人发放水,夜里准备夜宵,餐厅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工人们更辛苦。”韩世靓说。为了防疫,每个工人都必须戴着口罩干活。口罩最多可以4个小时一换,而大冷的天,工人师傅们却常常干的浑身冒汗,口罩更是很快湿透,只能两三个小时就换一个。

韩世靓告诉记者,工人依然以湖北当地招募的居多,外地也有。由于武汉封城,所有从外地赶来的工人都要开介绍信才能进来。“我们一发出召集令,就有很多工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其实大家都知道,完工后要隔离14天,如果是外地的,赶回去之后还要隔离14天,整个2月就基本干不了其他活了,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但没人计较。有年轻的工人甚至说:“给多少工钱不在乎,不给钱就当是志愿者了。”

正是这些朴实的建设者们,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没有退缩,才让中国速度成为可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新华社/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