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担当|他们是来自上海的90后护士,他们奋战在一个共同的“战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郭颖 范彦萍
一句“我一定会好好回来的”,是沈妍对父母的承诺;一封入党申请书,是刘雯的信念;一位重症老爷爷,是沈伟鸿的挂念;一个卡哇伊的漫画形象,是徐家宜让别人辨别的标志;一份写着“一道肥家”的快递,是汪阳“战友”对她的牵挂。
他们都是来自上海的90后护士,如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战场”——武汉。
一封前线递交的入党申请书
“身在武汉,与身边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并肩作战,我会以身边的老师们为榜样,在第一线打磨自己,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一封在武汉抗疫第一线递交的入党申请书,递交者是普陀区利群医院青年护师刘雯。
到达武汉的这些天来,刘雯已经习惯了新病房、新流程,和来自不同科室的人并肩作战。轮岗轮班,要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身处抗疫一线,刘雯更加处处注意,一直高度紧张,“这几天我在冲补液时,每次都要对上好几遍,不然不放心。”她还总对自己说:“仔细再仔细。”
病房里,很安静,病人说话也不多。护士们除了做好护理工作外,还要照顾患者的生活,帮助患者解大小便、喂饭喂水等。
刚到武汉的几天,可能因为水土不服,刘雯有点拉肚子,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岗后可不能这样,要去洗手间的话,防护服就浪费了。幸好,在吃了药调整后,她已经好多了,但她还是尽自己所能,保持上班前不吃不喝,免得肠胃不舒服。
紧张的工作之余,各方暖心的举动也让刘雯觉得温暖,每天下班后,她常看到群里跳出消息,各方又给医护人员送吃的喝的,很多都是武汉市民自己掏腰包买的,超感动。
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刘雯从小也是被父母宠着长大的,从来没有离家这么长时间。到武汉后,她每天给家里报平安,时间适合就视频,实在太忙也会发个微信,报一声“一切都好”。一次上海媒体视频连线还拍到了她,她开心地问父母有没有看到她,“妈妈,我很好,你们放心!”
这名平时热衷公益的青年护师,还被奋战一线的党员深深感动,连夜写了入党申请书,在入党申请书中她提到:“武汉医务人员不足的情况使我倍感焦急,当得知上海将组织医务队赴武汉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此时此刻还奋战在武汉的她,也更加坚定了信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个卡哇伊的漫画形象
在出征武汉前,徐汇区中心医院的90后护士徐家宜把自己4岁的孩子托付给婆婆照顾。医院的小姐妹特地用电脑打印了徐家宜的卡通头像,方便她贴在行李箱、防护服上。1990年出生的徐家宜告诉记者,穿上防护服后只能看到眼睛,谁也不认识谁,有了卡通头像,方便大家记住你。
徐家宜此次支援的地点是金银潭医院。她在防护服上贴上了卡通头像,写好自己的名字,让大家都能记住自己。
有位患者之前使用的是无创呼吸机,后来病情好转,换成高流量吸氧后能开口说话了,他说,“小姑娘,你不要走来走去,坐下来休息下,太辛苦了。”还有的患者心疼她,“你不要一直待在病房里,有事我会叫你的。”
几乎每一天,都有暖心一刻发生。徐家宜告诉记者,不少重病病人需要心电监护,一旦发出报警,她要随时查看情况。白天吊补液的时候,有的病人说,自己会看着的。你不用管,非常体贴护理人员。
因为与部分病人语言沟通上可能有难度,于是,徐家宜就想到了用非语言沟通。将加油的话写下来,贴在窗上,她还叠起了千纸鹤,剪出小爱心,用这样有爱心的方式与他们交流。
“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我们所有去的小伙伴们都在互相学习和自我学习中。每个人都有比较拿手的特长。”徐家宜告诉记者,在作战过程中,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前不久,一同出征武汉的小伙伴中有人过生日,因为物资紧张,没办法解决生日蛋糕的事。她就自告奋勇联系了一家蛋糕店。特殊时期,人手、材料不足,没想到对方爽快地答应下来,紧赶慢赶把蛋糕做出来。吃晚饭的时候,她将新鲜出炉的蛋糕送到队员手里,大家一起庆祝生日。
一位难忘的重症老爷爷
“感谢各位领导、朋友和家人的祝福。我很清楚,若是因恐惧和迷茫便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所在,才是更为可耻的事情,愿为武汉疫情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朋友圈留下这段话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90后男护士沈伟鸿踏上了奔赴武汉前线的征途。
沈伟鸿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孩,当领导找他反复确认时,他说:“我没对象,没孩子,有一个哥哥,也不怕父母没人照顾。”
怕父母不同意,他还故意说得轻描淡写。
此时的他,已奋战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在那里,他既是护士,又是护工。补液,喂药,喂饭,大小便护理,换床单被套,对仪器清理消毒,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等,什么都要干。
沈伟鸿护理的病人里有个重症的老爷爷,差不多每隔15分钟就会自己把无创呼吸机的面罩扯下来,偏偏他情况不是很好,面罩拿掉后氧饱和度就会掉到五六十。看到其他患者情况基本稳定,沈伟鸿索性就搬了个凳子坐在他边上,时时看着他,防止他烦躁不配合治疗,叮嘱他要配合治疗,给他信心。
“我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外公去年生病走了,看到他后,特别感同身受,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沈伟鸿说,他很崇拜一起来援鄂的护士长李冬梅,“抗击SARS、支援汶川大地震,这次又来抗击新冠病毒。”
在武汉的这些日子里,沈伟鸿感受到了紧张有序。“除夕夜来得急,很多物资都没来得及带,后续很多好心人和企业送来了物资,群里大家都很踊跃,自发报名一起帮忙统计分发物资。”刚来时,防护物资不够,各家都捐出自己医院带来的“存货”,优先确保当班医护人员能够全副武装地进入病区开展工作。“我们还在餐厅大堂里一起为小伙伴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当年高考选择护理专业时,除了考虑到男护士紧缺,还有就是“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沈伟鸿先后轮转过手术室、急诊室,最后定职在了重症监护室。“男护士的优势是力气大,在帮患者翻身或者挪动仪器时更有力,缺点可能就像‘爸爸带孩子’,没女孩子那么细心。”
自认“不是暖男”的沈伟鸿还没有女朋友,他说,等武汉疫情结束,回到上海,一切都会有新的开始。
一句“我一定会好好回来”的承诺
年轻、未婚、没有孩子,少后顾之忧,这是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90后护士沈妍报名驰援武汉的理由。她也成为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在除夕夜,踏上前往武汉的路。
到达的第二天,沈妍就开始了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工作。第一次穿防护服让她深感压力,N道步骤,穿戴完毕花了二十多分钟。进病房,为患者量体温、巡视,一轮工作结束,里面的衣服全都湿透,所有的衣服粘在身上,显得更加笨重。为了保持室内通风,病房里未开空调,窗户全都打开,闲下来的时候她又感到阵阵寒意,第一次夜班让她一直高度紧张。
不过到现在,沈妍已经适应了隔离病房的工作状态。
只是每天下班后,她都会仔细瞅瞅镜子中的自己,压痕又深了,这是口罩和护目镜为她留下的工作印痕,伸手轻轻一碰,“真的很痛。”
护目镜也是沈妍还在努力适应的,由于出汗和呼吸,护目镜里会产生雾气,给她展现稍显朦胧的世界,只能通过缝隙观察。每次给患者抽血时,她都会非常小心,怕抽血抽两针,增加患者的负担,“哪怕只是测体温、抽血这样的小事上,我都想让患者少承担点痛苦。”
沈妍唯一的牵挂就是父母。父亲牙痛已经将近一个月,本来约好了2月上旬带他去看牙,结果她失约了。原本也答应母亲,趁着春节好好陪陪她,没想到自己连年夜饭都没吃完就出发了,只留下他们独自担心。“我一定会好好回来的。”这是沈妍出发前匆忙说的一句话,她也不敢多看几眼父母,怕眼泪不自觉就掉下来。
如今她每天给家里报平安,也适应了金银潭医院的工作节奏,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份写着“一道肥家”的快递
自大年初三晚上驰援武汉,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的95后护士汪阳的“战场”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7楼结核病房,共30名确诊患者。由于强度和压力非比寻常,每天下班都累得趴下。
值夜班的时候,她觉得夜真的静寂得可怕,偶尔传出病人几声无力的干咳,让她心疼。幸好病人们病情都稳定,他们迎来了第二日的阳光。
回酒店看了眼自己,憔悴,鼻梁上被护目镜、口罩压出红肿的印痕,缺水导致嘴唇上一层死皮,好似稍张开嘴就会开裂,但只要病人们病情平稳,她就觉得值得。
春节驰援武汉,汪阳知道家人的担忧。她坚持每天和家人一次视频通话。视频里的家多么熟悉,母亲喜欢对她说家长里短,她也喜欢听,一字不漏,汪阳也跟家人分享在武汉的生活,只是报喜不报忧,她已经想好了,等平安归来,她一定要抱抱他们,说一声:“我爱你。”
最近,汪阳收到了一个特别的快递包裹,上面写道“一道肥家,加油”。打开一看,包裹里塞满了抗菌眼药水、滴耳液、抗病毒冲剂药品等医疗物资,还有两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以及一封“家书”,上面写着:“在人生的任何场合都要站在第一线战士的行列里——钢铁战士,共勉!加油!我们战在一起!”
这是来自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援鄂医疗队的“战友”寄来的,医院援鄂医疗队共五人,只有汪阳支援金银潭医院,其他四人都在武汉三院支援,她们牵挂这位“小妹妹”,听说她增加免疫力的药物用完了,她们就将自己还未用完的物资快递给她。汪阳又开心又温暖,哭了一回,还拍照发了朋友圈。“接下来的日子,我会更加努力的,我们一起平安回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郭颖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