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这束爱的“玫瑰”,情人节从多伦多飞到了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25200个丁腈手套,1200只R95口罩……今日,市疾控中心门口停下一辆货车,上海市青基会的工作人员将这些医疗物资搬下,捐赠给市疾控中心,统一调配。
这批“出生地”在加拿大的货物,背后有加拿大华人忙碌十多天的付出,有上海青联和在沪全国青联委员的热心牵线,有上海市青基会的助力。每一环爱心接力,让上海在这有爱的日子里收到了来自加拿大的“玫瑰”。
青联委员成“构架师”
每个环节均有人“认领”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全力以赴抗击疫情。作为白衣战士们奋战一线的“防护盾”,口罩、丁腈手套、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紧缺,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早已发出倡议,希望爱心企业、人士和社会各界朋友捐款捐物,同舟共济。
市青联也设立了多个对接沟通群,大批热心的青联委员参与其中。在沪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新联会副会长邵楠是行动最早的一批。在找寻各方资源时,他想到了在加拿大的朋友。通过朋友,他联系上了加拿大茶学会会长夏倩,得知祖国需要医疗物资,夏倩与华师大多伦多校友会和上师大加拿大校友会的会长一商量,确定了组织募捐,援助抗击新冠肺炎。
那天,夏倩记得很清楚,是1月28日,他们公布了“爱心行动,捐赠防控新冠肺炎物资”募捐活动,收到了很多热心华人提供的物资线索。
市青联和邵楠第一时间在微信上建立了“加拿大救灾物资援助群”,作为“构架师”的邵楠,考虑到从物资筹集到运输再到落地的每一环后,他将“环世物流”负责人拉进了群,可给予货物国际段的物流支持,免费承运。他又将上海市青基会的负责人拉进群,在帮助物资通关、办理进口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方面给予支持。在物资入关后,上海市青基会又全程负责将物资送到捐方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
邵楠说,这样,从物资筹集到送达,每个爱心环节均有人“认领”。
众人日以继夜奋战
消息无论多晚都有人回
群建立后,群内消息不断,上海与多伦多,远隔1万多公里,有13小时的时差,大洋彼岸的双方常常都在熬夜沟通。北京时间凌晨1点多,夏倩在群里发出消息,马上能得到上海的回复。货物运输时,物流为确认丁腈手套的盒数,北京时间下午1点多在群里发确认信息,多伦多的对方也是秒回。
夏倩说,近两周的时间,所有人都日以继夜在努力,最紧张的几天常常凌晨5点才收工。尤其在上海的“战友们”,每天白天询问信息,处理捐赠工作,晚上还要和加拿大开会沟通。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加拿大的热心人在购买了10箱免洗手消毒凝露作为捐赠物资的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信息:Canadian Tire里可以买到R95口罩。由于R95口罩在国内并没有列入标准,为确定是否可用,邵楠担当起“咨询师”。他咨询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医生,也咨询了相关部门,秉持严谨的态度,最终确认可以降级使用。
他第一时间将确认消息反馈至群里后,多伦多的华人就行动起来。三方组织者发起倡议,只用了一天就募集到善款5400多加元,购买了10箱共1200只R95口罩。
25200个丁腈手套,950个乳胶手套,1200只R95口罩,8只N95口罩,多天忙碌后,第一批医疗物资已经送达至市疾控中心,等候统一调配。还有530瓶抗菌免洗手凝露则走海运,将于40天后到上海。
夏倩感动于这一次捐助,带动了很多不认识的朋友,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为的都是祖国同胞。她说,物资能在2月14日情人节到达上海,这是来自加拿大的“玫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热血华人心系祖国
冒大雪驱车1个半小时带孩子捐赠
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捐助,背后凝结着许许多多心系祖国的华人的心,他们不断奔波于超市采购,冒着大雪送物资,很多都不肯留名。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夏倩记得有位捐助者朱自强,看到倡议后,马上去超市买了价值1000多加币的丁腈手套,第二天冒着大雪,驱车一个半小时走高速从Guelph开到North York,连茶都没喝一口,放下物资就开车返回了。他还带上了自己的孩子,两位八九岁的小朋友,也帮助父亲一起搬运手套。
他们坚持不留名,也不说物资价值,只是因为报关需要价格,也需要给他开接收单,夏倩才知道了他的名字——朱自强。
看到倡议后,来自茶学会的雪花,连跑5家超市,购买了丁腈手套、口罩、免洗手消毒凝露等物资。当晚,群里提出需要某超市供应的一次性口罩时,第二天超市一开门她就又去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她,口罩在前一天已被卖空,她很失落,当得知R95口罩也可购买时,她又参加了集资。夏倩自始至终只知道她叫“雪花”,未曾留下自己的真名。
一次捐助活动,上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下到在多伦多读书的留学生,全都在行动。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多人的力量汇聚,才促进了这次加拿大“玫瑰”在上海飘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