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担当|连线上海市红十字赴武汉应急救援队:每一次出车都须争分夺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请驾驶负压救护车赶到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转运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请做好个人防护。”武汉120指挥中心来电。
在接到指令的瞬间,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以下简称“救援队”)队长、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队员刘轶立马放下刚吃了两三口的盒饭,通知所有队员集合,开始分配任务。队员们和来自内蒙古的医疗队穿戴好全套防护装备,登上救护车,风驰电掣驶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 随时待命 ‖
每一次出车都须争分夺秒
38岁的刘轶,是此次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队长。
出征武汉,包括刘轶在内的这8名队员是从100名递交了请战书的队员中挑选出来的,年龄都在30至40岁之间,体力好、经验丰富。8名队员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司机,这次来武汉的任务是开负压救护车,和来自内蒙古的医疗队协作,转运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和平时接送患者毕竟不一样,还是有担心的。”出征武汉,队员们知道这次面临的挑战很大,因为都是确诊病人,可能还需要他们搬运,近距离密切接触病人就意味着增加风险。
2月11日凌晨,救援队来到驻扎点后,刘轶便给各队员分配了任务。除轮流出车运送重症患者外,队员们还分别负责每次出车前检查救护车辆的水、电、油、通信电台维护,生活后勤保障,每日数据记录和汇总,每天物资消耗和剩余统计,人员排班表等。
根据制定的流程,每天早上,队员们都要对救护车进行消毒和充电,留守队员对房间进行全方位消毒,为的是确保自身安全。
到达后的第二天上午8点19分,当队员们正要吃早饭时,队长刘轶的电话铃声响了,在场的队员们一下子神情肃穆了起来。只听刘轶频频点头说:“好,放心,明白了!”大家立刻意识到,要开始执行任务了!
按照排班,“沈俊、薛凯华、阮盛等随我第一批执行任务,陆志刚在值班室候勤,其他队员继续进行消毒和整备。”很快,第一批4位队员回到值班室,戴好N95口罩,穿好防护服、鞋套、医用手套等。8点45分,队员们准时在救护车旁集中,9点准时出车。
出发前,刘轶对队员们再次强调: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救援队第一次接送的是一位非新冠肺炎患者,不过刘轶还是强调:每一次出车,都必须当做新冠肺炎患者来对待,争分夺秒运患者,同时做好自身防护。
‖ 任务艰巨 ‖
不到十分钟衣服已湿漉漉
从正式工作的第二天开始,救援队的任务越来越重。
2月13日,救援队转运新冠肺炎非重症患者5人;2月14日,救援队转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1人,新冠肺炎非重症患者20人……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除了开车,队员们还要协助抬运患者。不到十分钟,大家的衣服已是湿漉漉。
昨天下午15点08分,当记者联系上刘轶时,他们刚刚完成上午的转运工作。队员们刚打开饭盒准备吃午饭时,刘轶的电话又响了:“16时30分还有一批病人需要转运。”此时,下午执行任务的队员孙俊、曾杰、侯敏杰不等刘队长命令,异口同声地说:“你先吃饭,我们去做出车准备!”
刘轶三两口扒完午饭,又急匆匆带领第二批队员出发了。当记者再次和刘轶取得联系时,已经是晚上19点30分了。
刘轶告诉记者,虽然辛苦,不过四天磨合下来,上海救援队和内蒙古医疗队的合作越来越顺畅。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大家心中都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救治更多的患者、战胜疫情。
“出车前,我们双方还会互相提醒,注意安全。今天,他们还给我们送来了内蒙古当地的药,这种药可以增加抵抗力。”刘轶说,这种感觉特别温暖,他们绝不是独自在战斗。
‖ 使命光荣 ‖
将医院方位“刻”进脑中
来到武汉,对于救援队队员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最关键的还有一种对疫情的未知和恐惧。
不过,队员们很多都参与过汶川大地震、禽流感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急救工作,对此次新冠肺炎急救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电话中,刘轶对记者说:虽然他们不能像在上海那样,将所有的小马路都摸得滚瓜烂熟,但是队员们早已将武汉几个大医院的方位牢记心中。
来武汉前,刘轶还给自己定了一个死命令:一定要把所有的队员安安全全带回去。刘轶说,风险无处不在,比如转运过程中跟新冠肺炎病人近距离接触不可避免,将需要转运的确诊患者从医院开出,经过空旷的地方时,传染的风险也会更大。
每次出发执行任务前,他会反复提醒队员,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减少传染的几率。他会要求队员在护目镜内滴上碘伏,防止出现模糊,一旦戴着护目镜,就不能轻易用手去接触……“说真心话,说完全不怕那是假话。”
不过,刘轶告诉记者,新冠肺炎患者所乘坐的负压救护车,还是相对安全的。外观看跟正常的救护车没什么分别,只是车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所以空气在自由流动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而且负压还能将车内的空气过滤后排出,避免车内人员交叉感染。
刘轶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一个9岁,一个4岁。出发前他告诉孩子们,爸爸将去武汉工作一段时间。看着视频里女儿带着稚气的声音给自己加油,刘轶觉得眼睛有点酸。他说,在武汉,像他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人员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更快团聚。
“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我们一定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说话的时候,刘轶很坚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