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风雨雪的武汉,我们始终在坚守
2020-02-16 上海

编者按

除夕夜,上海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大年初四,本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再次启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疗队之一的查琼芳就是其中一位白衣战士。2020年2月16日,连续忙碌多天后,她从前线发来了战“疫”日记。

═  第二十三天  

2月15日,武汉,暴雪。

武汉的雨,整整下了一夜。我住的楼层高,听着外面咆哮的风声和大雨击打在窗台上的声音,几乎一夜未眠。楼下吃早饭时,碰到郑队,他同样因为大风大雨和窗框发出的声音彻夜未眠。是啊,在这样风雨交加的夜里,有多少武汉人(我们自诩是新武汉人)无法或者未能入睡啊?!

护士的工作通常是四小时轮一班。夜间12点和凌晨4点工作的护士由专门的司机师傅接送。这位司机师傅是自愿加班的,夜间就睡在车上,为上下班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今天武汉大降温,他依然在车上坚守。全队都由衷地感恩司机师傅的付出和心意。

酒店门口放着很多黄色的长柄雨伞,这是爱心企业捐给我们医疗队的。之前一直用不上,今天终于派上了大用处。雨伞是公用的,要用就自己拿,不用登记,回来后放回原处。除了我们上海医疗队使用以外,其他医疗队也能用。非常时期,大家都很自觉,尽量不给酒店增添麻烦。我们撑着雨伞到医院,在楼梯口,一排整齐划一的“雨伞墙”成为重症病房一道特殊的风景。

今天早上,二楼的医护也一起参加了交班。领队郑重地告诫大家,大家一开始到达武汉时,很注意细节:不在餐厅聚集,不串门,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但时间一长,大家的思维和防护可能会出现疲劳和松懈。郑队要求大家要始终如一地执行队里的要求,保证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地回上海。另外,郑队肯定了这段时间大家的表现,赞扬我们是个团结的团队,有很多人可能平时默默无闻,但却一直在无私奉献。是啊,我们队里的物资到了,只要物资老师在群里一声呼唤,不管白天黑夜,总有很多人举手去帮忙分发;谁缺少药物,只要在大群里一问,总有人把自己的贮备药物奉献出来;还有我们的“TONY徐”始终志愿帮大家理发。

今天我跟着周新老师进去查房。周教授虽然年纪比我大,但穿防护服的速度比我快多了。脱防护服,查好房,我跟周老师来了张合影,妥妥的满足感!

回到医生办公室,窗外的雨停了,下起了鹅毛大雪。风卷着雪,漫天飞舞,远处白茫茫一片。我披上大衣,开着取暖器,也逼不走身上的寒冷。队长助理张明明老师中午冒着风雪赶回酒店,特意取了一个“小太阳”取暖器过来。拿来的“小太阳”上还积着雪,拿到办公室时雪已成冰,足见今天的武汉有多冷。这让我们无比激动,心里暖意洋洋!

傍晚忙完工作,看着办公室窗外漫天的风雪,看着窗外的松树被渐渐压弯了枝头,看着远处草地渐渐铺上了一层白毯......心中是久违的宁静。

★ 个人档案 

45岁的查琼芳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 

执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