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新手奶爸大半个月不见娃,基层防控这群90后太拼了
2020-02-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寒潮中,北新村党总支委员陆超又在西渡街道新闸公路、新民港路路口值守了一个通宵,这名“90后”新手奶爸已经大半个月没见过自己的孩子了。而身为二娃妈的“90后”年轻党员袁棣,每天奔走在宅基上,走访询问居家隔离人员情况。

在奉贤区西渡街道,这群“90后”年轻党员已经成为基层防疫一线的中坚力量。

  寒夜通宵值守,他劝退无出入证人员  

“你绵阳到上海,肯定经过湖北。虽然不停站不上下客,但是规定经过湖北必须要居家隔离14天。我们每天都会上门量温度,你可以先加我微信,有问题可以找我,要买什么东西, 我也会帮你们去买。”

在西渡街道新闸公路、新民港路路口,北新村党总支委员陆超正耐心地对刚回到暂住地的四川小伙小秦宣传村里的防疫规定,登记相关信息,测量体温后让他在家等通知。

这名“90后”从除夕接到防疫通知后,就一直在走访、排摸村里情况,值守村路口。这几天遇上2020年首波寒潮,有通宵值守任务的他,刚值守了22:00至次日早上8:00的班次。

新闸公路、新民港路路口,支起的大棚内放着桌子和一些材料,旁边有一个临时调来的集装箱,前半夜,陆超一直顶着寒风站在大棚内,还好提前贴了发热足贴,换了件厚衣服来御寒。

半夜12点多,他遇到了一位企图“蒙混过关”的人,这人住在村内,却没有出入证。他称过去14天没有离开过上海,陆超让他手机扫了二维码,查看GPS定位发现有河南、江苏的定位,询问缘由,对方又称:“手机是从老家寄过来的。”

寒夜中,陆超向对方连连摆手,“你这样肯定进不了村里。要不核对好信息领取出入证,要不就不能进。”陆超的坚持让对方退却,转身离开了。

整整一夜的守护,他和搭档轮值,偶尔进集装箱,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就这么又值完了三天一次的夜班。

其实陆超还是位新手奶爸,孩子1月5日出生,到现在一个半月了。由于一直在外奔走,接触各种人,他担心回家会给孩子带来风险,而且加班到很晚,回去也打扰家人休息,陆超就选择自己住,如今已经大半个月没见过孩子了,平时就靠妻子发来孩子的照片,有空视频来解相思之情。

但陆超觉得,作为青年党员,精力充沛,有干劲,疫情当前,他应该坚守在基层一线,“等疫情结束后,我回去好好带娃。”

  二娃交给丈夫,她和母亲并肩作战走宅基  

“妈妈,你又要出门上班啦?不陪我和妹妹吗?”

“病毒很厉害,妈妈要去守护更多人,不让病毒进来。”

“那妈妈,你记得戴口罩呀,还要洗手。”

一早7点多,“90后”袁棣正准备出门前往灯塔村村委会,6岁的大女儿睡眼惺忪地望向她,两人有了这一对话。

灯塔村是街道第二大村,从各地返沪人员将近一万人。从除夕抗击疫情开始,作为大学生村官的袁棣和在居委会工作的母亲并肩在基层一线作战。母亲天天在小区楼栋间走访,她则天天在村里各个宅基上奔走,着手各地返乡人员的排摸工作,摸清人员后又每天上门跟踪情况,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电话通知、张贴告示、发放物资,逐家逐户宣传。

目前村里返沪人员已经有近5000人。袁棣需要走访她分管的4个村小组共60余名返沪人员居家隔离情况。

“今天体温怎么样?隔离期间不要出门啊,有困难跟我说,买菜上有困难也告诉我们。不能出门是为了大家好。”

每天上午、下午的走访,每天重复着相同的询问,遇上居家隔离人员心情烦躁的,袁棣还会耐心劝导几句。

她说,村里还建立了“关爱小屋”微信群,不少居家隔离的返沪人员都在群里,疑问解答、生活所需都可以沟通,也减少了他们的焦虑。

袁棣和母亲两人每天早出晚归,基本顾不上家里,二娃交给了丈夫带,父亲则承包了烧菜做饭。

她觉得,对青年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磨炼机会,从新闻中看到那么多“90后”白衣战士都驰援武汉,而她,需配合守好一个村的健康和安全,也是尽自己一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