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九宫格+火眼金睛,这两个“谣言粉碎机”不简单
2020-02-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疫情当前,就当大家在朋友圈、微信群刷着各类消息的时候,殊不知,其中有很多是伪装成真相的谣言。

徐汇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李磊和虹口青年微生活的小编刘盈捷最初想到制作“谣言粉碎机”的初衷,都是“刚需”,前者是为了给丈母娘辟谣,后者是自己特别想知道真相。

 徐汇  为长辈绘制精美的辟谣“九宫格” 

全国青联委员、徐汇区政协委员、益社创始人李磊起初想到成立益社线上辟谣小组是因为春节想给丈母娘辟谣。“像我丈母娘那样的老年人刚刚学会用智能手机、上微信,他们不停转发各类消息,憋在家,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很容易被谣言煽动。”

1月29日,益社线上辟谣小组正式上线,李磊招募了另外两名志愿者,三人分工有序。起初,辟谣的内容做成纯文字。但李磊发现文字的传播效果并不好。随后,辟谣产品更迭成了图文并茂的长图。但问题又来了,一些老人舍不得流量,不愿意转发。三个辟谣官又动足了脑筋,琢磨着朋友圈大家更愿意发好看的图片,是否可以用九宫格的形式呈现。

为了扩大影响力,制作好看的九宫格的图片,李磊开始了线上招募志愿者的行动。吸引了五十多名热心人报名。李磊从中挑选了各有专长的专业志愿者。辟谣小组的人数最多的时候有20多人,目前稳定在16人,有物理老师、英文极佳的高中生、插画师、国企外企白领等,形成了选题组,文字组和设计组。

“大家好,我曾做了8年的编辑,内容的事以后大家交给我吧。”辟谣小组成立一周后,曾经在电视台担任编辑的陈昊也加入了这个团队,上线后的第一句话就自报专长。

志愿者朱懿是一家培训机构的美术老师,她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是画面设计。因为供职的机构暂时不会开设线下课程,她表示,自己完全有时间在家画插图,为辟谣尽一份绵薄之力。

“报名的人很多,我从中挑选了有一定专业度的志愿者。在设计辟谣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改进,经过内测后,产品不断地迭代。”李磊表示。

有了两名插画师,三名平面设计师,辟谣小组出炉的辟谣产品也完成了第三次升级:文字——长图——九宫格。

在接触了各类谣言后,李磊发现,有的谣言真假掺半,很难拆穿。“比如有个谣言是说徐汇老盛昌汤包馆有个羊癫疯发作的店主确诊了后回来还在卖包子,网上的配图还有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的画面。后来,我们才发现这是张冠李戴的谣言。将两张毫不相干的图拼在一起。还有个谣言说,华山医院的口罩和防护服没有了。网上议论纷纷,后来华山医院自己发了澄清的文字。我们也做了辟谣。”

李磊告诉记者,16名志愿者有100多个微信群,涉及学生群、工作群、亲友群、网购群、业主群等,覆盖的年龄层次、区域很广。“通常谣言都会在各个微信群、朋友圈刷屏。碰到一些谣言快速传播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先做判断,然后找官方渠道、政府网站反复核实后再制作辟谣产品。志愿者采取共创的模式,开展线上议事会,有一个选题出来,大家就来来回回在线讨论修改。”

近日,几乎每一天都有一个辟谣主题诞生,比如情人节有节日专题,复工高峰来临辟谣小组专门做了复工期间的用餐指南,有谣言称喂流浪猫有风险,辟谣小组又出来澄清,考虑到不少创业者对政府出台的28条政策比较关心,小组成员又提炼了关键词。“可以说,从一开始的纯粹辟谣,到变成线上内容的倡议者。这些辟谣九宫格发布后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转发。”李磊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对很多部门共享,欢迎大家转发,未必一定要署名。“其实从2月10日开始,相关部门的辟谣力度很大了。我们发现家长们的画风变了,开始关注疫情下的生活的内容。我们的创作风格也随之改变。”

在李磊看来,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但线上辟谣志愿小组会继续存在,继续传播社会正能量。

 虹口  城管队员半路出家当起了辟谣队员 

“虹青谣言粉碎机第一期丨注意啦,这些都是谣言!”2月4日,虹口青年微生活发布了第一期的虹青谣言粉碎机。秉承着引领思想,弘扬青春正能量的理念,接下来,几乎每一期,该专栏就会粉碎三大谣言。

记者了解到,这些辟谣贴的幕后制作者是一名暂时脱下城管服的90后小编。1993年出生的刘盈捷于去年12月份赴虹口团区委挂职,曾经是虹口城管队员的他在疫情期间,临危受命,成了一名“辟谣队员”。

“对于辟谣这件事,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自己也想知道真相是什么。当知道真相后,也会第一时间和长辈分享。”刘盈捷告诉记者,自己每天筛选三则重大的和上海、虹口相关的辟谣内容。

让刘盈捷印象深刻的是“非沪籍不列入新增病例”的谣言。“这件事在微博上传的像真的一样,在朋友圈刷屏了。我没做这条辟谣贴前,差点信以为真。当时就觉得很有必要辟谣一下。果不其然,这一期的阅读量也很高。”

刘盈捷表示,虹青谣言粉碎机会坚持下去,到疫情结束了栏目才会跟着结束,作为辟谣队员,他会竭尽全力尽一点青年的社会责任。

当问及这位半路出家的小编如何看待城管和辟谣队员的身份差时,小刘表示,这两份工作看起来天差地别,其实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火眼金睛,发现漏洞,然后及时地打上补丁。“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是如果每个人把微小的力量集合在一起的话,就可以众志成城。防疫如此,辟谣也是如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