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工作繁琐却环环相扣,我在社区当“守门人”
2020-02-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从门岗到楼道,从线上到线下,当居民闷在家里对抗病毒时,社区工作者的脚步却遍布小区各个角落。人员信息排摸,口罩预约提醒,门岗测温查证……每项工作都不容有失。2月21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以志愿者身份来到虹口区嘉兴路街道飘鹰花苑,协助居委会工作人员参与社区防疫管控工作,充当了一次工作繁琐却“环环相扣”的“社区守门人”。

 发放出入证  登记表成“指南针” 

“你好,我是居委会的,来送出入证的,麻烦开下门。”连续在几户人家吃了“闭门羹”后,记者所在的“出入证分发小分队”终于摁响了一户住户的门铃。

一双塑胶手套,一个口罩,一件黄色的马甲,2月21日下午1点半,记者刚走进飘鹰居委会,就收到了飘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递来的全套装备。抄起办公桌上的一摞登记表格,装进随身拎的布袋,记者随即被编入一支由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小队,踏上扫楼之旅。

“XX号楼,XXX室今天居家隔离期满,等下要发一下出入证。”“XX号楼,之前一直没有人在家,等下去看下在不在。”扫了眼手中的登记表格,雷国兴很快选定了此行的前头两个目的地,而能够如此迅速选择的秘密,就藏在她手中的那一摞表格中。

飘鹰花苑共有居民1256户,其中包含178户租户。疫情爆发后,对外地返沪人员的排摸成了居委会的第一要务。雷国兴告诉记者,此次排摸已经是第三轮,目的是“以房找人”,将出入证发放到每一位小区居民手中,而在此前的两轮排摸中,则分别对居民家中的人员居住情况、外地返沪居民的春节动向做了系统的排摸。

工作期间,雷国兴基本是表格不离手,在这些登记表中,详细记录着居民的个人信息以及返沪时间,同时还标注着居家隔离人员的隔离时段。凭借着前期缜密的排摸,如今只需要对照表格,就可以掌握每一户居民的动态。

 紧盯空置房  门上贴告示定期走访 

当然,表格上也有一些空格,这意味着对应的居民尚未返回小区。“还没回来的居民,我们门上都贴了一张告示,每隔2天就要上门检查一次。”走在小分队最前的是飘鹰居委会主任闵荣,如果说送出入证是有的放矢,那检查居民是否返回小区则更像是大浪淘沙。“基本都是爬楼、敲门,一定要见到人、敲开门,没人的也要上门贴告知书。”

飘鹰花苑建成于1998年,装有电梯的居民楼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居委会工作人员需要从一楼一层层排摸至六七楼。记者仅跟随闵荣爬了两栋楼,便已经有些感到气喘,而身为退伍军人的闵荣,在前两次排摸时,他一共跑了20栋居民楼。

从年初二到现在,他只休息过一天,最初平均一天要跑4栋楼,留出来的吃饭时间只够随便扒拉几口,“每家每户敲开门,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5点,最晚到过9点。”

“我算是居委会里唯一的男同胞,尽可能为大家多分担点。”在接近一个小时的排摸中,闵荣始终冲在队伍的最前,但当来到某栋居民楼5楼的一户住户门口时,他却突然停住了脚步。“这户人家之前应该是贴了告示的,但是现在纸不见了,刚才门铃也没按响。”

难道是居民偷偷返回了家中?就在闵荣准备打电话确认时,隔壁的一位大叔开门探出头说:“他没有回来过,我一直在家的,门上的纸估计掉了之后被人捡走了。”“好的,谢谢爷叔!”发现是一场虚惊后,他才松了口气。

对于社区基层工作者而言,能在工作中得到居民的协助,无疑会事半功倍,“只要居民能充分理解我们,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了。”

 门岗测体温  从额到腕,细节见温度 

对内,细致的排摸给社区管理添加了润滑剂,对外,能不能守好小区大门成了抗疫成败的关键。“您好,请出示下出入证,测一下体温。”拿上额温计,对着进出人员的额头或手腕按一下开关,看似简单的流程,在实际操作中,却因为居民各异的性格而“千变万化”。初上岗的记者,才工作了一小会儿,便招来了居民的“嫌弃”。

“你温度计拿那么远,怎么可能测得出。”因为设备使用不熟练,一位拿快递的阿姨被记者在门口堵了几十秒,忍不住抱怨了几声。“测好了没,怎么还没好。”另一位驾车驶入小区的居民同样因为几次没显示出读数而开始不耐烦。

“测额头不方便的话,可以测手腕,被温度计顶着脑袋居民可能也不太舒服。”看到刚刚上岗的记者不太适应,一旁的雷国兴开始支招,也很快见到了成效。果然,当居民伸出手腕测温时,普遍更加耐心,即便记者多测了几次,大多数居民也表示了理解。

与记者“并肩作战”的还有社区志愿者刘增。不久前回国的他,21日当天刚结束14天的居家隔离。刚刚出关的他,带着正在念高二的儿子,一起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的行列。其实,早在加入志愿者队伍前,刘增就已从国外带回了千余个口罩捐给了居委会。如今亲身体验一线志愿者的工作,他更是感受到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不易,“我看了很多新闻,他们最近都是没日没夜的工作,也想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站岗约半小时后,未携带出入证的居民吴小姐出现在了小区门口。经询问,吴小姐刚从外地返沪,按规定需要居家隔离一段时间。完成测温后,志愿者随即引导吴小姐登记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雷国兴则“见缝插针”让吴小姐加入了飘鹰花苑的社区微信群中,并提醒其接下来每日报告体温测量结果。

在每个微信群中,还会有社区居民充当线上志愿者,每天提醒居家隔离的居民测温。记者注意到,登记册上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好几页登记信息,雷国兴说,只有外来人员梳理地越清晰,小区居民才能居住得越放心。

 预约买口罩  居民听说可“代购”难掩惊喜 

结束了外勤工作回到居委,并不意味着一天工作的结束。刚坐下身,雷国兴和同事们就开始翻看登记表,为今天的最后一项工作“提醒居民买口罩”做准备。2月1日,小区启动口罩预约,据雷国兴回忆,当时为了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前期进行了多次演练,研究如何让居民少等待。“下午4点接到任务,排练到晚上七八点,后来一天申请三四百人,每个人排队时间可能也就5分钟。”

如今,随着一批批口罩逐渐到货,居委会便肩负着通知预约成功的居民买口罩的任务。“王先生您好,您今天可以来拿一下预约凭证吗,明天就要过期了,过期就视作自动放弃领取资格了。”记者拨通居民电话后,对方却表示家人都没空来拿凭证。“居委会这边可以帮您购买,买好之后我们再通知您到居委会领取。”“哦?那最好了,麻烦帮我买一下吧。”听到买口罩的事有了转机,电话另一头略显惊喜地回答道。

放下电话,在每一份要代买的预约凭证上标注住户信息后,记者跟随社区保安沈师傅出发前往药房购买口罩。回到居委会时,时间已经4点多,雷国兴和同事们依旧坚守在办公室内,翻阅登记表格,联系另一批预约成功的居民。

虽然截至目前,飘鹰花苑未出现确诊或疑似病例,但雷国兴的心却始终不敢放松。截至2月21日,小区里还有68位居民处于居家隔离状态,看着手机里数十个微信群的消息提醒,她笑笑说,任务还远未结束。或许只有当大家都放心摘下口罩的那一刻到来时,雷国兴和同事们才能迎来短暂的放松。

 ▼ 记者手记 ▼ 

社区防控没有标准答案

换位思考才能赢得理解

社区工作在许多人眼中或许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但做的虽然是小事,却得花大心思。当真正在小区里奔波,与居民面对面沟通时,你才会发现,做人的工作永远是最复杂、最没有标准答案的。

看似只是摁摁门铃、记记笔记、打打电话、测测体温,但要取得居民的理解,让居民愿意配合社区工作却不容易。比如门岗测温工作,虽然相比居民楼排摸体力消耗上小很多,但一旦遇上急性子的居民,机械化的沟通反而容易激发矛盾。每当我感到手足无措时,雷书记却往往能用三言两语帮我“解围”。又比如,告知返沪居民需居家隔离时,提前告知其生活用品可以由志愿者代买,有需求可以在微信群提,便可以让对方少一些反感,多一些配合。

在抗疫战役中,社区工作者们与居民绝非对立面,短短半天的体验,让我深感基层管理,除了统筹规划的能力外,更需要能够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在这一点上,那些为社区“守门”,为居民充当“快递员”的社区工作者绝对值得大家的一个“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 常鑫/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