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人|人生第一次,这位00后当上了“青春快递员”
— 编者按 —
申城战疫,社区是最后一道防线。如何捍卫上海堡垒?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自请长缨,成为守卫社区的硬核担当。截至2月16日中午12:00,全市16个团区委共组织28916名青年志愿者上岗服务,累计服务时长52.2万小时。青年志愿者在基层社区担当“第一响应人”,努力当好疫情排查员、青春快递员、防疫宣传员、物资生产员、爱心辅导员、渠道对接员。今天,青年报·青春上海继续推出“青春战疫人”系列报道,记录这群上海青年如何用志愿心筑牢防疫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周紫薇/图、视频
杨浦高级中学高二学生刘思远和80后创业者廖德兵本来素不相识,上个周末,两个差了20岁的人第一次“搭伴”,当了一回“青春快递员”。
第一次
这位00后感觉到了“无力感”
拎着两大袋消毒用品,刘思远挺淡定。“稍微有些期待吧,毕竟从没做过。”这是这个00后第一次给人“送快递”。
“前段时间志愿者是给那些居家隔离的住户送快递,还会送菜什么的。”刘思远说道。他家所在的虹口区嘉兴路街道飘鹰居委会当天正好“放出”了辖区内最后一批居家隔离的人群,他也是其中之一。
刘思远春节和家人一起出国度假,2月6日才回到上海,随即在家隔离了2周。2月21日“解禁”当天,父亲带着他一起加入了居委会志愿者的队伍。“快递员”,也成为他的第一份抗疫志愿服务工作。
春节前刚出国的时候,刘思远还没觉得疫情有多严重。“就以为是场小病,没想到出去没多久,就听说国内开始封城封路。”接着,刘思远就收到了学校推迟开学的消息,疫情之下,这样的消息并没有让他感到多开心。
在温暖的马尔代夫,刘思远还是忍不住会为国内的疫情感到焦心,又觉得挺无力的。“碰到这样的病灾,我们变得很渺小。”这种感受是2002年出生的刘思远人生第一次体验。
但他还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听说国内口罩紧缺,他和父亲跑遍了当地的药店。“国外都买不到,马累的口罩也开始涨价,都要1美元一个了。”父亲又托人帮忙,回国时他们带回了1000只口罩。除了一部分送给了亲友,其他则被捐到了居委会。等到能出家门了,父子俩又一起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服务。
“反正开学还早,在家也是闲着,不如出来帮帮忙。”送快递这份“跑腿活”,虽然看上去没那么紧张激烈,对于在家憋了两周的刘思远来说也算正中下怀。
第一户
“他人为我服务,我也能为他人服务”
隔离人群没了,但小区还是有不少老人,在这种状况下不方便出门,“快递”任务因此也没有停。这个下午,居委会书记雷国兴给刘思远和廖德兵安排的任务是给7个小区门洞的居家老人们送上第二批的口罩和消毒液等物品。
和刘思远相比,80后志愿者廖德兵显得沉稳很多,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志愿服务了,对于该做些什么,他也是熟门熟路。
书记分配好任务后,他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宋颖一起,清点了要送上门的物品,接着一家家打电话,确定家里有人后,三人拿着名单拎着口袋准备上门。
第一家需要“快递上门”的老人就住在居委会所在的飘鹰花苑。“赵医生,开开门,这趟两包口罩帮侬送过来了。”在23号居民楼门口,宋颖摁着门铃对老人说。“好好好,多少钱啊?”门还没开,老人先问了价钱。“5.6元两包。”
“问好价格她好先准备好现金。”有经验的廖德兵向躲在后面的刘思远解释。果然,上了楼,老太太已经攥着现金在门口等着了。“谢谢侬哦!谢谢侬哦!”这位被宋颖叫作赵医生的老人接过口罩,连声道谢。
赵医生有腰椎错位的毛病,最近天气不好,走路更加不便。“我上次去买口罩,12点去的,到家2点多,走了2个多小时,实在走不动,走几步歇一歇。这趟多亏居委关心,志愿者还给我送到了家里,实在太感谢了。”老太太就差没握住两位志愿者的手表达谢意了。
“他们都太辛苦了,这段时间忙得来不得了。”老人指着门口的几位年轻人。“大宋老早是个胖胖的小姑娘,现在都瘦得来我都认不出了。”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雷书记也是脸都瘦掉两圈。这趟市政府这么多任务下来,居委会最辛苦了,还好有志愿者来帮忙。所以我自己也报名当了志愿者,送不了快递,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帮帮忙。”
80岁的赵医生是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退休医生,她报名成为了小区的医患沟通志愿者,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小区居民解解惑。就在上周三,她第一次正式“上岗”:“很开心,自己的专业能派得上用场。他人为我服务,我也能为他人服务。”老人笑着说。
这一单
他不再害羞地跟在后面
“我其实跟刚刚那位老人一样,也是看到志愿者上门很辛苦,所以自己报名当了志愿者。”从赵医生家出来,廖德兵颇有感慨。
廖德兵是重庆人,在上海创业。春节回家过完年后开车回到上海,紧接着也经历了两周的隔离期。在两周的居家隔离期中,就有志愿者为他上门送菜、送口罩、送洗手液等生活必需品。“家里的垃圾,也让我们放在门口,他们去帮我们倒掉,一点不嫌弃,我看了很受感动。”廖德兵说。
2月12日结束隔离后,他立刻报名参加了社区服务志愿者,为此也推迟了自己公司的业务。“我是自己创业,安排比较灵活,我又年轻身体好,可以多帮帮忙。”话不多的廖德兵这样表示。
在第二家一位腿脚不便的退伍军人家中,拄着拐杖的老人一声“谢谢”又让这位沉默的四川汉子露出了憨憨的笑容。廖德兵之前做过2、3次上门送快递的工作,每一声居民的谢谢都会让他觉得很开心。
“快递”并没有那么好送。飘鹰居委下属的小区有7个门洞,且分散在飞虹路的两边,隔离最多的时候有17户人家,分布在不同小区,每个小区又都是封闭管理,很多门都不开,有时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要绕很长的路。廖德兵送过最远的一次“快递”花了二、三十分钟。
接下来的一户恰好就在飘鹰花苑对面的申工公寓里。从位于飘鹰花苑靠近南面周家嘴路的居委会出来,穿过整个小区,走到位于飞虹路上的大门,出门沿着飞虹路往西走约5分钟,过了保定路,再穿过马路对面,才是申工公寓,进小区还得量体温、登记信息。“这样送一次,得量好几次体温,登记好几次信息啊。”刘思远有所感触。
住在这里的单阿婆今年86岁,腿脚有疾不方便行动。“阿婆这是口罩,这是暖宝宝,你膝盖不好,可以贴一贴,很舒服的。”刘思远把袋子中的用品一样样拿给阿婆。“谢谢,谢谢小朋友。”单阿婆也是连声的感谢,“听讲去买口罩还要登记身份证信息,还要预约,我就想算了放弃特算了,反正我就不出门好了,没想到你们还帮我送过来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刘思远说。
送完前两“单”,这一单,他不再害羞地跟在后面,而是冲在了前面。
分一点
面对困难就会更有信心
“他们这些志愿者真的帮了我们很多忙。”飘鹰居委会工作人员宋颖一路上忍不住念叨。
春节至今,社区防疫工作从每家每户排摸,到一批批返沪人群的信息采集,再到发放口罩、防疫普及宣传等,不断在变化,而从雷国兴这样的居委书记,再到宋颖这样的居委工作人员,一天都没歇过。“我们居委干部就6个人,人手严重不足,志愿者是雪中送炭。”宋颖感叹道。
这些志愿者中,有像刘思远这样的00后高中生,也有像廖德兵这样的职业人,在虹口区,团区委召集的青年志愿者每天会分两批于上下午到飘鹰这样的基层社区进行援助。
这样的志愿者,也不仅仅分布于虹口区。在崇明,向化中学团委书记沈箭亮和学校的另一位青年教师自己拉起了一支双人“志愿代办”服务队,为学校的外地居家隔离老师们提供“你下单、我跑腿”志愿服务,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
在奉贤,南桥镇团委成立的“青春快递”队伍从春节至今已经连续服务了近一个月,队伍从最初报名的3个人到如今已有50多人。“有很多90后,在家从来不买菜的,这次为了当好‘快递员’,第一次进了菜场,居民们有任何需求都尽力满足,没有任何怨言。”奉贤区南桥镇团委副书记笪丽芳表示。
“我们作为志愿者最大的作用就是互相分担吧,分担困难,分担焦虑,分担责任,每个人都分一点,就没那么难了。”在跑完第5家人家,送完当天的最后一份“快递”后,廖德兵这样说道。这句话让刘思远琢磨了很久。
刘思远之前参加过爱心暑托班的志愿服务。这次疫情下的首次志愿体验,也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快递员”工作,则让他感受到了很大的不同。“其实不难,可能就是腿脚酸痛点,但是很特别。”
“以前我很少会去了解社区的工作,跟小区居民也接触不多,这次特殊的体验让我体会到了社区工作的价值,就是一种互帮互助,很普通很简单,但是会让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疫情时都会更有信心。”他说,他不再感觉到无力,而是觉得“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的”。
■Tips:
什么是“青春快递员”
分布在全区各街镇的青年志愿者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为“封闭式”小区提供便捷生活服务。有的为居民区分拣快递、代收外卖,有的为社区居家隔离住户跑腿买菜,代购生活用品,为社区独居老人送口罩,送各类常用药品等,分担居委会的工作压力。00后刘思远的人生第一次“快递员”体验,一个下午近3个小时,为5户老人“跑腿”,将口罩、消毒液送到了老人家门口。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图片、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紫薇
策划:高玲、马鈜、陈诗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