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最苦最累的地方,正是最需要男护士的地方
2020-02-28 上海

编者按

除夕夜,上海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2月19日,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直奔雷神山医院。在仁济医院156人出征援鄂队伍中,他被众多媒体抓拍为“最养眼”的95后男护士。2020年2月28日,连续忙碌多天后,他从前线发来了战“疫”日记。

════        第三十五天      ════

古有云:迟缓军心,迁延日月,有妨大事。现如今:雷神山上行事,必兵贵神速!   

从手扛肩挑如山物资,到培训协调搭建ICU,72小时雷神山感染二科ICU竣工,下一个24小时内即开始接收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首次进舱,我却没有了来时的意气风发,忐忑和不安涌上心头。对于每一位新来的上海医疗队队员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首次接触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正所谓:“不敢高声语,恐惊气溶胶。”    

平时简单的操作在厚重闷热防护服下也显得格外笨重。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格外小心。加盖了外科口罩和防护服的N95让呼吸十分费力,护目镜和N95的双重压迫,很快鼻梁就开始生疼。大家都不再是呐喊助威的旁观者,我们也成为了新闻里的“他们”,真正战斗在抗疫最前线的医护人员! 

护理人员需要在ICU做各种操作,第一次当班持续4个小时,虽然做好了各项防护,但内心多少还是有些不安。让我安心并充满信心的,还是我们神经重症团队的毛青主任!作为组长的毛主任,本可以通过对讲机调度在舱内的值班医生,可他还是坚持亲自进舱查看病人情况,在我当班的4小时里,毛主任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舱内足足待了3个多小时,直到几位病人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才出舱。   

更令我感动的是,毛主任在得知我右手外层手套和防护服有少许脱开时,果断让我优先出舱,让院感老师检查防护服内情况。好在出舱及时,内层手套与隔离衣并无大碍。站在二脱室外望着室内已近花甲的毛主任,我心中感慨万千。老将如此,我等后生定不能辜负人民群众、不能辜负医院的期望!最苦、最累的地方,正是最需要年轻男护士的地方。   

这几天战斗下来,我想起了仁济医院首批及第二批驰援武汉的战士们。他们来的匆忙,在开始物资支援还很匮乏的情况下,已经苦战了一个月了。在此也向奋斗在一线的各位战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一起努力,战“疫“必胜!

★   个人档案   ★

吕明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仁济医院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团队响应号召,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先后两批共2位医生3位护士前往武汉。      

执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