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书写温情!这位在沪武汉籍网络作家为快递员群体写书
2020-03-03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扶持文化企业20条的细则中明确提出,将对网络文学提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通过举办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等一系列赛事,积极引导和促进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记者了解到,这场抗疫战斗的很多感人故事激发了网络作家创作的欲望,在阅文集团发起的“我们的力量”抗疫征文大赛中,已有1.2万网络作家参与,上线作品4000多部。上海武汉籍网络作家“梦风”就是其中一员。

 抗“疫”让人深切感受到人间真情 

这几天,很多读者都在追看一部抗疫题材网络小说《一诺必达》。这部写抗疫一线快递员无私奉献精神的网络小说,目前已更新8万字,而在作者“梦风”的计划中,这部小说最终将有25万字,大概在4月初完成。

“梦风”虽在上海生活,却是一位武汉籍网络作家。他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往年他都会回湖北过年,今年因为妻子即将孕产,所以成了留在上海过年的湖北人中的一员。

“梦风”的妻子是湖北黄冈人,夫妻二人在湖北有很多亲人,也因此,身在上海的“梦风”一直心系故乡。“梦风”的妻子临产在即,在这种特殊时期生产,也让“梦风”心里有些没底。不过一切都比想象的平顺,妻子是年初一入院生产的,年初四“梦风”就陪着妻子回到了家。虽然防护举措比平时严格得多,但一切都有条不紊,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还是那样认真热情。所以当陪产的“梦风”看到小女儿出世,他感动了。他见识了这座城市临危不乱和精细化管理的水准,也深知在这背后,是很多普通人的默默坚守和付出。

居家抗疫的日子里,居委会和物业了解到了“梦风”一家的特殊情况,给予了他们特别的照顾。门卫师傅经常将快递直接送到他们家,敲一敲门就走了,“梦风”甚至连保安师傅的脸都没有看清楚。对于像“梦风”这样的异乡人来说,大疫之下能在上海受到如此精细的关照,这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梦风”在一家快递公司管理层工作,他每天会听到很多疫情之下快递员运送物资的故事,这都是关于坚忍、善意的故事。“梦风”每天都被感动着。他决定写一部网络小说来记录这些故事。

 一边当奶爸一边写作,挑战前所未有 

阅文集团这次发起的“我们的力量”主题征文大赛,就是向网络作家征集那些充满力量的平凡身影背后的“战疫”故事。百感交集的“梦风”第一时间向编辑提交了大纲,2月14日开始了《一诺必达》的创作。

《一诺必达》写的是一个快递员放弃休假,、为武汉抗疫前线运送紧急物资的故事。“梦风”选择写快递行业的抗疫是很自然的,因为他本身就是其中一分子。但是真正开始写,“梦风”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就是家庭,2月14日正式动笔之时,小女儿还未满月,因为疫情,原先请好的月嫂也来不了了,“梦风”就只能奶爸月嫂作者一肩挑,有时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拿着手机写小说。

更大的挑战还来自于网络小说本身。“梦风”写《一诺必达》是参考了电影《生死时速》的结构,25万字的故事发生在12个小时内。但问题是,快递员送急需物资到武汉虽然很英勇,但却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多一两万字就可以写完。如何将各种情节穿插进去,让整个故事饱满起来,这是“梦风”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不过因为疫情还在继续,每天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所以“梦风”创作素材很丰富。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由于疫情管控,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深夜下班没有交通工具可坐,于是就有几个快递小哥主动接送,用白天送快递的助动车送医护人员回家。这个故事让“梦风”很震撼,他知道自己所在快递公司的很多快递员也会做出这样的壮举,他们本来就是善良而温情的一群人。“梦风”将这个故事写进了自己的小说。

 网络作家应有人文关怀的能力 

“梦风”本科学的是汽车造型设计,后来在香港大学读了工商管理硕士,2008年他来到上海,在快递公司负责投资方面的事务。但是“梦风”从小就喜欢写作,他的网络文学之路甚至于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时他就已在博客上连载小说了。

在“梦风”看来,人文关怀的能力是相互的。就像这一次抗疫,“梦风”一家人在上海受到了照顾,所以他也就想着如何去付出与报答。他动用了同学关系,从日本和加拿大买了几千只口罩送往抗疫前线,还捐了一些钱。他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深切感到自己与其他人命运与共。作为一个网络作家,他也知道自己真正的人文关怀还可以用写作表达。

在此之前,“梦风”已经写了150万字小说。原本计划最近开写一部关于陆家嘴金融区投资人的网络小说,但疫情发生之后,那些普通人的真情实感,那些虽然微不足道却极其伟大的故事,触动了“梦风”,让他深切地体会到了一个作家的职责所在。他毅然停下手上的工作,来写这一部抗疫小说《一诺必达》。

在小说里,“梦风”写了故乡武汉的很多风土人情,使用了大量武汉方言,甚至小说所有配角的名字都用武汉地名来取。那份对于故土的牵绊,也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才体会得如此深切。“梦风”写得很快,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去让正在抗疫的人们读到,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