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雷锋|他们用爱和青春力量温暖上海
2020-03-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见习记者 陈嘉音 陈泳均

今天是“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1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疫情下,无论是00后还是90后,青年们都在用实际行动参与到防控防疫中。

他们有的用献血送给自己一份成人礼;有的连续24天风雨无阻担任志愿者;有的在3天内为驰援武汉医疗队赶制1500只香囊;凌晨从临港新片区赶到上海火车站做志愿者;为了社区居民的安全忙到来不及吃泡面……

“疫举疫动”诉说“益心益意”,上海的青年们,正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上海。

 金山18岁少年生日献血 

“小叶子”送给自己一份“成人礼”

3月5日上午6点半,00后陆骏文的闹钟就响了起来,今天的他要前往金山血站,完成一项“特殊使命”。

原来,今天是陆骏文的18岁生日,“成年当天献血”是他为自己准备的 “成人礼”。到了金山血站,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是今天血站第一位献血者。

经血站工作人员检验合格后,陆骏文依靠在献血床上。短短3分钟,一个200毫升的血袋就抽好了。“按住10分钟,这枚白色的封血条,要第二天才能揭开。”看着手上的封血条,陆骏文心理感慨万千。

这些日子,陆骏文一直在琢磨怎么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正好,他看到“上海学联”公众号关于无偿献血的推送,便决定用献血的方式来庆祝成人礼。

当他把这一决定告诉家人时,得到了父母的赞许。对陆骏文而言,选择献血作为“成人礼”,离不开平时的耳濡目染:“我们家有个习惯,那就是定期献血,现在全家五口人,都是献过血的。”

他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自己还是去年进博会的“小叶子”之一,负责引导宣传工作。“志愿者工作和献血很像,都是由自己意愿来做的,都很有意义。”陆骏文说,“我想用献血这种方式来承担起自己对社会、家庭的一种责任。以后,只要身体健康,我还来继续献血。”

坐公交回到家中,陆骏文还要准备参加下午的网课。在空闲时间,他将继续参加吕巷镇团委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做卫生站的疫情排查员,负责往来人员的测温。在志愿工作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了整个上海对疫情做出的努力。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能做的有限。但我觉得,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学生也要出一份力。今天是我成年的第一天,我想用这种方式来做一个证明。不少同学看到了我的动态,也决定成年之后过来献血。能带动周边的人,我觉得很开心。”在志愿者之路上,这位00后迈开步子,越走越坚定。

 从纸质到电子版 

00后志愿者整理2717条人员信息

7:30-17:30,连续24天风雨无阻,这是同济大学学生马汀担任防疫志愿者的天数。家住奉贤区奉浦街道乐康苑的他,和奉浦三居居委干部及其他志愿者一起到岗“办公”,整理了2717余条返沪人员健康登记信息。

马汀所在的乐康苑和奉浦街道其他小区不太一样,以动迁户、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居多。3000余户居民中,有2000余位外来人员,其中来自重点地区的居民有近百户。询问、登记、核对信息的过程漫长且繁琐。

原本想在家过一个轻松寒假的马汀,在看到社区需要防疫志愿者时,便向奉贤团区委报了名。同样奋战在奉贤区基层一线的父亲非常支持他的决定:“大学生可以尽自己一份力。”

于是,从2月4日起,马汀开始到居委“上班”。除协助居委开展口罩预约登记、发放小区出入证、为居家隔离人员送菜上门外,马汀最重要的任务是统计信息。

一开始,他拿到了一叠纸质表格,都是居委会前期挨家挨户走访排摸小区居民后,收集的登记信息,需要他誊写到一张大的总表上。随着春节后返沪人员陆续增多,登记的信息表格也越来越多。马汀觉得,这样手工誊写效率低,翻找起来也不方便。 

于是,他发挥青年所长,为居委设计了“居民健康信息登记表汇总”电子表格,每一条包括了住址、姓名、返沪日期等11个信息,目前共计录入近3万条信息。

原本给马汀安排的志愿服务为一周。一周后,他发现社区缺人手,而刚来的志愿者又不熟悉小区情况,便决定继续做下去。而这一做,就是24天。

“不走过场”的马汀告诉记者,在服务时他会带上相机。就读同济广播电视专业的他,用相机记录下了战“疫”一线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的模样。已拍摄四五百张照片的他,想制作一部短片,来记录这段别样的日子。

“志愿服务就是全身心投入,尽自己所能”。马汀坚定地说道。

 三天赶制1500只香囊 

这群年轻人很拼很有爱心

在淡淡的薄荷香中,有条不紊地将中药药材放入香囊,最后用红线小心地系紧囊口。

这样简单的一个流程,从清晨7点到深夜11点,上海海事大学伍歆雨已记不清重复了几百遍。长时间的低头制作,让她肩颈泛着酸痛,但她只是扭扭脖子,继续赶制香囊。

3天内,95后的伍歆雨和朋友共赶制1500只香囊。紧接着,她又和朋友赶制出第二批、共计750只香囊。这些药材是他们自己花钱从沪上老字号中药店购置的。“看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我也想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她希望这些香囊,能起到“驱邪辟疫”的作用

和伍歆雨一样,上海海洋大学95后许鹭,也起得很早。清晨6点半,就是她一天志愿的开始。疫情期间,她主动担任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绿叶小区的社区志愿者。

小区志愿者的工作并不复杂,却有不少要操心的事。有没有外来车辆?外地回沪居民体温是否正常?有时,许鹭中午正吃着泡面,小区门口的外卖、快递又来了。她忙放下泡面,通知居民到门口领取。“志愿期间,我练出了吃泡面不怕烫舌头的本事。”她调侃道。

志愿工作很辛苦,但志愿者们却毫无怨言。凌晨四点,上海建桥学院的90后教师潘铭杰就已从临港新片区出发,作为上海火车站志愿者,他负责引导乘客扫描健康云二维码并填写信息,发放防疫资料,引导现场秩序。

在火车站做志愿者,需要一双“火眼金睛”。潘铭杰告诉记者,偶尔也会有乘客并没有填写健康云,用别人的短信以假乱真。为进一步核实,他会点开短信的链接核实信息。潘铭杰检查短信的时候,还要眼观八方,注意是否会有少数乘客想乘机躲过检查。

守护着上海的火车站,也意味着暴露在潜在风险之中,但潘铭杰并不会后悔:“作为青年人,就应该用青春力量守护上海这座城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见习记者 陈嘉音 陈泳均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