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制服颜色虽然不同,但都代表着希望
2020-03-10 上海

编者按

夕夜,上海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全力支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大年初四,本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再次启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疗队之一的查琼芳就是其中一位白衣战士。2020年3月10日,连续忙碌多天后,她从前线发来了战“疫”日记。

═  第四十六天  

3月9日,武汉,阴有雨。

昨夜,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位北京民警的信,因为武汉目前收信不便,所以托他的朋友拍图微信转给援鄂的医生,他的朋友就想到了我。 

信中写到:“我很荣幸,自己也是抗击疫情中的一员,刚刚完成执勤任务,虽然,有些累,但与你们辛苦的付出相比,真的不算什么。我始终相信,白衣天使、人民子弟兵、人民警察,无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我们都会将黑暗挡在我们人民面前,因为我们始终相信,那是一份爱,是一份对祖国、对我们人民的爱……我们所穿的制服颜色虽不同,你是白色,我是国际蓝,但都同样代表着一种含义:希望……”感谢这位人民警察,我们所处的阵地不同,但我们都在为人民而战,我们都在为抗疫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枕着理解和共同的理想入睡,梦中的世界美好和平。 

今天查房班,继续跟着周教授进隔离病房。我们关注的重点对象2天前呼吸衰竭,周教授给他进行了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这个病人在其他病区已经住了近50天,因为新冠病毒肺炎合并肺部细菌感染、呼吸衰竭,一周前转入我们重症病房。病人很焦虑,病情和病程都影响了他的情绪,对于治疗也一度不配合。在心理医生的辅助下,总算配合治疗了,可是病情却没有好转,呼吸频率一直很快,从而影响了心脏的功能。所以2天前从高流量吸氧转为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了。

据周教授说,前天做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的时候,从病人的气道里吸出很多分泌物。今天他的情况较昨天有所好转,痰明显减少了,需要的氧气浓度也比原来低,用的升压药也逐步减量了。看样子,有希望拔管脱机啊,希望他的情况能越来越好。

我们的7床气胸病人转到了另一个房间,他是我们现在捧在手心里的“宝”,来不得半点意外。从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到鼻导管吸氧,当中又经历了两次气胸,我们陪着他走过了许多无比艰难的历程,真可谓如履薄冰,步步惊心。现在他可以不吸氧在走廊里稍微活动活动了。按照国家诊治指南,他已经达到出院标准,但是他活动后的氧饱和度还不能满足他的正常生理需要。病人说已经买了制氧机,但一直还没有收到。周教授许诺可以送他一个制氧机,让他带到隔离点或者带回家,有利于他之后的康复。看样子,我们又有一个病人快出院了。

查完房从隔离病房出来,依旧是全身汗湿。

下午回到房间,刚洗完澡吃完午饭,就听到来自仁济医院“娘家人”的呼唤。我们仁济医院出征雷神山医院的领队张继东副院长来酒店开会,我终于在出征的第45天见到了我的“娘家人”。一分钟也没耽搁,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冲下楼,看到我的第一眼,他说的居然是“认不出来了,你怎么跟平时不一样啦?”

刚下班,洗完头来不及吹干头发,带去医院体现形象的金丝边眼镜还泡在消毒水里。所以散着长发戴着备用的黑框眼镜,样子虽不怎么样,可是激动的心快飞出来了啊。算了,冷静下来,简单汇报一下工作和近况吧。

之后把张继东副院长带到会议室,我们的郑领队已经在会议室等着了,赶紧来张合影。

回到房间,平复一下心情,才想起忘记问雷神山的伙伴们怎么样了,忘记了很多很多想说的话。等到疫情结束,等到春暖花开,让我们再相聚吧。

晚上收到张继东副院长的短信:大年三十送你走,一别已是一个半月,今天发现你眼角纹多了,口罩外的皮肤干了,真的心痛,注意休息,多保重。

★ 个人档案 ★

45岁的查琼芳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 

执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