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送快递是体力活?你想错了!我为市民送快递
2020-03-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记者 常鑫 见习记者 周紫薇/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快递物流,犹如城市最末端最敏感的毛细血管,连接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疫情期间,一件包裹的背后,就是一个盼头。数以万计的快递员正在织网,用快递把每个人连接在一起,慢慢唤醒这座城市。

在上海送快递是什么样的体验?在疫情期间又有何不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亲身体验快递员的工作,切身感受这份职业背后的责任和不易,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准备         工作前测体温、戴口罩   

3月5日下午一点半,记者来到了虹口区宝山路868号的圆通速递,体验疫情期间快递员的工作。

还没走到室内,就看到大厅里忙得热火朝天。赵者虎穿着标志性的红黑色冲锋衣,正在分拣,他脸上一团和气,神情淡然,但动作却很快。赵者虎师傅说,自己已经在这个营业站点做了六七年的“快递小哥”。

“从初六开门到现在,我们已经恢复百分之百的运作。疫情期间,除了派件,自身防护也很重要。”赵师傅说,每天早会,站长都要向快递员们强调防护注意事项,并给大家喷洒消毒液,再发放口罩、手套等防疫用品。

在营业站点测量体温后,记者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逐一消毒,再分拣装车。一开始想得很简单,快递谁都能送,只要有能提东西的手,和一双能跑的腿。

但是看和做,完全是两回事。

在这个营业站点,有三段分拣频次,时间被切割成块状,就算是在疫情期间,每块时间里都有不可违抗的铁律。3点以前,师傅们就要出门送货,一刻也耽搁不得。

在分拣装车的时候,赵师傅提醒记者:“快递一趟载得越多越好,省时间,不用往返多次。”记者赶紧照着葫芦画瓢,把分拣好的快递装到尼龙袋里。下午的货物不多,可也有四五十件,装了整整一个蛇皮袋,有四五十斤。

送快递不光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以装车为例,除了遵循“尽可能多件”的原则,还需依照投递先后顺序,统筹安排。赵师傅干了六七年,心里有一张地图:哪个小区先送,哪条路近,疫情期间哪扇门关了,哪扇门开着,他都门儿清。

    出发         用奔波换市民平安   

受新冠疫情影响,街上的行人屈指可数,但快递员却不能躲在家里。说到快递小哥,每个人都有一个鲜明的印象:他们穿着冲锋衣,带着头盔,骑着电动车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风驰电掣。记者试了才知道,要想达到专业的速度,真没那么容易。

首先,驾驭载货电瓶车就是第一道关。

这辆“宝马良驹”是赵师傅割爱借给记者的。车是好车,快递专用:结实、耐用、构架大。到了负载上限的时候,连转弯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

“这是快递专用电瓶车,车斗大,我骑了有三四年了。每次送完快递,都会好好消毒。”赵师傅说完蹲下身,拍了拍脚踏处:“里头有四块电瓶,充一次电能骑一整天。重是重了点,你要站得稳,两手发力才能把牢。”

记者是第一次知道,原来骑电动车也要讲究腰马合一。好在,试行了一段路后,也慢慢摸清了它的脾气,载上满满的快递,从营业站点出发了。

随后,迎面扑来的冷风又成了第二道关。

上海的早春显然不能带来什么舒适的室外工作体验。快递员的工作地点总是在路上,这就意味着,需要与风霜雨雪的自然环境相抗。骑得慢了,赶不上派件,骑得快了,冷风吹得脸生疼。这时候,口罩和专用挡风护腿,就成了保暖必需品。

疫情期间,虽然车流少了,但送货途中还要过桥,拐小路,上下爬坡。要护送一车快递安全到达各个目的地,快递员只能全力以赴。用赵师傅的话说,快递员就是在用奔波换市民平安。

    送货         不一样的投递方式     

“您好,您的快递到了。给您放在门口了,记得下来拿一下。”这是记者重复次数最多的一句话。

疫情期间,投递方式也不一样了。

为了做到全程零接触,上海各大小区都在门口设立了快递集中点。到达小区后,快递员需要尽快把快递挑拣出来,存放到指定位置,再按照快递上的号码挨个通知客户取件。

“以前得给客户送货上门,但现在要么要求放智能自提柜,要么放快递点,不需要跟任何客户见面。”赵师傅说,特殊时期,这种变化既是彼此理解,更是互相负责。

记者发现,只要态度好点,客户基本上都非常友好。“我现在不在家,你就放门口吧,谢谢你了。”打完电话,再按照师傅的指示,将快递放到指定位置。

快递员四处奔走,经常与保安物业打交道。有一些保安会特意叮嘱快递员,注意安全。但跑的小区多了,也会听到不理解的声音,有找茬的,也有责备的,也有人避之如洪水猛兽。“我们做快递员,每天确实要接触很多人。”赵师傅边走边说,“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大多数人还是很好的。很能理解他们的心理,防护意识强是好事。”

赵师傅说,复工复产后,街上的人多了一些,店铺也渐渐开张了,比起年初好了不少。刚开始送件的时候,5分钟都遇不上一个迎面走来的人。“还是有人好啊,就算是陌生的路人,心里也踏实。”

    尾声         收工回店消毒扫描     

电动车转了一圈又一圈,把几个小区挨个送了一遍,车斗里的快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少了。

记者推着电瓶车回到站点,站点的工作人员就带着消毒液喷壶走了出来,连车带人,享受了一下“消毒SPA”。

不过,回到营业站点不是工作的结束,今天揽收的快递还需要入库扫描。等待记者的,是另外一堆包裹和快递把枪。赵师傅告诉我,这些包裹是今天营业站点揽收的快递,需要用把枪扫描入库。

下午四五点左右,营业站点里“众神归位”,几位快递员纷纷回到这里洗手消毒。赵师傅告诉记者,快递员的午饭和晚饭基本在这里解决。一顿热饭,是一天辛苦的最佳安慰。

“现在送货,就不被传染吗?”无数人问过赵师傅这个问题,他也无数次走心回答道:“说不怕是假话,但每个人岗位不同,大家都在家里,快递总要有人送。”

在这个按件计价的行业里,快递小哥的辛苦是常态。特别是在搬运完大件后,两臂发酸,手会抖,想吃个饭,夹起的菜都会被抖到地上。平时不喜欢戴口罩,但现在每天都得戴十几个小时。

“现在大家出的门少了,都讲究零接触,我好好工作,把货送到,大家就不需要出门购物,这样更安全。我能在电话里听别人说几句‘谢谢’,也挺好的。”赵师傅说。

 - 记者手记 - 

   一张快递网,连接一座城

我们好像习惯了掏出手机,就能下单购物的生活。轻轻点下屏幕,便有人日月兼程,将货物送到门口,你和快递员的交集可能只有一通电话,和物流消息上的某条更新。从发件到收件,长长的物流消息后,却是一群人从一个地方匆匆赶往下一个地方。

疫情期间,所有人都宅在家里,快递小哥们用“30码”的速度,艰难地维持着整个城市的物流行业。

在等红灯的时候,停车线边基本都是像我这样的快递员。有的是送菜的、有的是送包裹的,还有些是送外卖的。我们就像电线杆上的麻雀,一只只聚集在这里,等到绿灯亮了,又各自飞往自己的方向。

看着前后左右身穿各种制服的快递员们,我心想:这座城市就是被这群人连接起来的。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图片、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常鑫 见习记者 周紫薇

剪辑: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

策划:杨羡之 马鈜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