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学校食堂里的红烧肉吗?华理公开招牌菜秘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一转眼,学生们离开学校已近两个月了。劳动教育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与巩固?学校正各出高招。
华东理工大学饮食服务中心最近为学生们精心带来了一堂“线上美食公开课”。打头阵的第一讲,就是探秘每年刷爆毕业季的华理红烧肉究竟是怎么出炉的。校方希望学生学会后,也可以做给爸爸妈妈吃,见识一下这块美味的红烧肉到底有多好吃。
每年的毕业季、爱校餐、搬迁客饭、返校校友客饭、年夜饭等都会有华理红烧肉的身影。一块红烧肉,承载着浓浓的母校情,成为了许多届华理人的共同记忆。 据介绍,华理红烧肉采用上海本帮红烧肉的做法,浓油赤酱、肥而不腻、酥而不烂。
大厨介绍,华理红烧肉选用三分瘦两分肥的五花肉,切成方正块,裹上熬制的粘稠糖汁,用慢火煨炖。肉质酥软、切边整齐的肉块覆着一层薄薄的油,就像被仔细切割的玛瑙块。浓郁的香气中带着丝丝的甜意,软糯入味,入口即化。剩下的酱汁用来拌饭简直就是绝配,粘稠的酱汁裹着雪白的米饭,一口下去,那个香味仿佛渗透到了每个毛孔,让人回味无穷。
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不管是手艺传承,还是民族风味,都带来幸福的味道。在华东师范大学,叶林娟辅导员劳育工作室、孟宪承书院最近面向全校学生,发起开展“物的创造,味的传承”劳动实践体验活动,倡导师大学子居家开展各类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并以短视频、图片、绘画等形式开设“居家劳育·朋辈课程”,进而传承劳动文化、提升劳动素养,感受“家”的温暖与魅力。
2019级物理专业的杨岚同学就介绍了黄米团子的做法。“在向奶奶学习如何制作黄米团子的过程中,增加了和奶奶相处的时间。有那么一瞬间,我发现奶奶真的老了。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同志们也许也想像我一样在家陪陪自己的老人、孩子,但他们为了守卫我们的健康,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是英雄,我们向英雄致敬。”
2018级化学专业的任静带来一道家常炸油饼。“随着饮食日渐多元化,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越来越陌生,我们有必要向长辈们学习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制作,让这些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在这样的过程中,除了丰富课余生活,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也能感受到温情的流动,这是一种亲情的延续。”
与此同时,藏式甜茶、春卷、重庆都卷子、宁夏羊肉小揪面、新疆大盘鸡、新疆手抓饭等美食制作,已经一一亮相。据悉,本次劳育实践活动同步在易班优课平台上开设劳育课群,同学们可以通过发布图文话题帖的形式提交作品,并进行交流分享;相关劳育视频作品也作为课程在易班优课全国共享平台陆续上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