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守护者|90后的她,在隔离病房当起了“临时妈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几天前,在居家隔离结束后,黄女士买了一大袋零食,送到了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在这之前,她曾经因为发热咳嗽,在医院接受过12天的隔离观察。“失眠、害怕,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穿着隔离服的她们给了我力量和勇气!”黄女士说,那种在黑暗恐慌中行走时被人搀扶的感觉,让她终身铭记。
1993年出生的神经外科护士沈精穗,正是给黄女士送去勇气的白衣天使之一。隔离病房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身穿防护服的这群90后让这平凡的世界有了“英雄”模样。“但是,不仅仅是我们在守护着这些病人,而他们一样在努力保护着我们!”沈精穗说。
及时的“爱”
只要病人需要,她会马上出现
隔离病房,是医院收治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患者的专用病房。一般情况下,发热门急诊患者就诊后,若被判定为疑似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后启动采样送检流程,进一步完善检验、对症治疗,并等待检测结果。这里的医护人员是与患者最“亲密”接触的人群之一。
大多数病人来了隔离病房之后,都需要接受医学观察十天甚至可能更久,这期间病人所有的生活护理都由医护人员来解决。疫情带来的是压抑的环境,病人会一遍遍地反复询问:“我什么时候能出院?”而沈精穗要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安抚、开导,慢慢地消除他们的恐惧。
一个月前,30岁出头的黄女士住进了隔离病房。住院的第一个晚上,因为听到隔壁房间咳嗽的声音,黄女士恐惧到睡不着觉。沈精穗安慰她:“我24小时值班,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余时间都在病区里。我们只是不在一个房间,只要你需要,我会马上出现在眼前!”
就是这句话,让黄女士安心地睡着了。但在住院第八天时,黄女士再次出现烦躁的情绪。耐心询问下,沈精穗得知,原来当天是黄女士的生日,她非常想回家和家人一同过生日,但是由于疾病需要还不能出院,沈精穗再三权衡以后,和护理部叶老师偷偷商量,想悄悄给黄女士送个惊喜。叶老师很快就去买了个提拉米苏蛋糕,并连同一份生日面送进了病房。这份小礼物让黄女士感动不已,心情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就这样,沈精穗和黄女士成了好友。她们互加了微信,有空时就会聊上一会。在黄女士解除隔离出院的那一天,黄女士一直在说感谢,而沈精穗也跟着非常开心。在居家隔离期满后,黄女士买了好多零食,送来了医院。“在最无助的时候,是她们给了自己力量和勇气!”黄女士说,那种在黑暗恐慌中行走时被人搀扶的感觉,让她终身铭记。
临时的“爱”
她成为4岁孩子的“护士妈妈”
在隔离病房连续奋战的一个多月,沈精穗给不少病人送去了力量和勇气,其中还包括年幼的患儿。
1月下旬,4岁的文文(化名)一家从武汉回来,妈妈和奶奶因发热到医院就诊,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后被送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治疗。而爸爸和爷爷因为是密切接触者,需居家隔离。只留下4岁大的文文独自住在浦东医院接受肺炎相关治疗。
文文的病房是单独隔离的,24小时孩子必须待在这里。为了让孩子安心在医院接受排查,同时给她对症治疗,浦东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为文文专门请了一位月嫂阿姨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而沈精穗和另外一名护士黄燕红24小时轮班对小文进行医疗护理。
虽然生活中的沈精穗还没有做妈妈,但是她努力去做好这个“临时妈妈”。除了医疗护理外,只有一有空,沈精穗就会去和孩子说说话,陪她一起玩,还让同事从外面送玩具进病房。
隔离区的护士是24小时轮班的,沈精穗担心文文换了个护士“认生”,就和她约定:如果她表现好,等到下一次见到沈护士的时候,就会送给她饼干和其它小零食。知道文文爱听故事,临睡前,她们都会给她放喜马拉雅的小故事,让她安心入睡。出院时,文文对送行的护士阿姨们说:“我会想你们的,护士妈妈。”
文文回到家的当天,她的爸爸妈妈发来微信,表达了深深谢意:“宝宝已经到家了,谢谢你们这段时间对她的关心和照顾,多亏有你们!”
共同的“爱”
病人也在时刻保护着医护人员
在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前,沈精穗很早就报名去武汉。她觉得趁着年轻,就该冲到疫情一线。虽然到目前为止,出征武汉的想法还没实现,但她觉得守在上海的一线同样也是一种“战斗”。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至今还没告诉父母,最近一直在隔离病房上班。
“不过,当真正有核酸检测呈阳性患者出现在病房的时候,我考虑的还是很多。”沈精穗告诉记者,不是害怕,而是想着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身边的同事和其他的病人,避免因为个人原因导致的交叉感染。
在沈精穗看来,“虽然大家都认为是我们在守护着这些隔离病人,但其实他们也一直在保护着我们。”沈精穗说,有一位病人在得知自己的检测结果是阳性之后,就不愿意把病房门打开。他说:“护士,我是阳性,你接触我一定要小心。”沈精穗强调“医护人员都做好了自身防护”。但是,这位患者每一次都只把门开一条小缝。沈精穗把饭、药、水送进去后,他就立马把门关上了。“我能明显感觉到,病人也在时刻保护着我们,这让我们感觉特别暖。”沈精穗说。
沈精穗所在的浦东医院青年突击队,是一支主要由80后、9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要感谢我们强大的后援团,他们中有曾经上过非典战场、支援过汶川地震的前辈们,我们只是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沈精穗说,虽然是90后,她和她所在的团队也希望能为以后的00后们带个好头,同时感谢来自社会各界对医护人员的关心,是大家让他们更坚定地走在抗疫一线的道路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