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跪地救人照获赞无数!在武汉的55天,上海这位医生经历了什么?
2020-03-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他因一张跪地为患者诊疗的照片,收获无数网友的评论和点赞。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他这一“跪”整整10分钟,却让一位危重症患者从呼吸困难慢慢转向呼吸顺畅。

抵达上海后,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余跃天和队员们一起前往青浦接受集中隔离观察。在这里,这位温暖了无数人的上海医生终于有时间接受记者采访,说一说这55天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 一场大硬仗 ★ 

一路“打怪”,每个人工作量几乎都翻番

1月28日,由148人组成的第三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火速集结飞赴武汉,余跃天就是其中一人。队伍到达后的第二天,便进入武汉市第三医院工作。    

“来之前其实充分做好了心理准备,这将是一场硬仗。但到了之后还是傻眼了,送来的患者数量多,并且其中大多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余跃天所在的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量原本就很大,但到了武汉后却发现,这里的困难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紧急培训、互相鼓励之后,队员们开始投入这场艰难的战斗。“武汉三院的ICU病房最初设定为25张床位,队员们进去后就没有过空床,哪张床空了,马上就有新病人收进来,基本都是危重症。”包括余跃天在内的12位援鄂医生及武汉三院10位医生,同时还有近80位护士,分早、中、夜三班救治这些患者,最长的夜班需要穿着防护服在ICU病房连续工作12小时。一旦进入病房工作,基本不喝水不吃东西,忙到彻底忘了时间。当大家脱下厚重的防护衣时,里面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

最初ICU病房设在11楼,因为需要用呼吸机的病人实在太多,氧气供应跟不上,在改建了医院整体供氧系统后,将ICU病房搬到了1楼。调整后,医疗队的任务更重了。医院从原先设定的300张床位迅速增加到了600张,ICU病房从25张增加到35张床位。“但是医护人员的配置仍旧不变,这意味着每个人要承担的工作量几乎翻番。防护物资紧缺,不同医院的防护物资只能匀着用;穿着防护服进了ICU工作,就不能出来,忙地没时间同时也怕防护物资不够。”余跃天说,那段日子说不苦,只是安慰家人的话。

医疗队一路“打怪”,不断攻坚克难。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对新冠肺炎这个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加深;在队长及医疗组长带领下,治疗方案也由最开始的1.0版慢慢在完善。截至昨天他们离开武汉时,治疗方案已经修订到4.0版,这对之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将有着极大帮助。

与此同时,无论是上海医疗队队员之间,又或是与武汉当地医护的配合都越来越默契,心理医生也进入病房工作,进行恢复期患者的心情疏导工作。工作量加大,医护人员数量不变,但是救治成功率在不断提高,死亡率同时在大幅下降。这些都证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 一张暖心照 ★ 

那一跪,只是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救治患者

3月6日,余跃天的那张照片温暖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记住了他。但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并不想再提那张照片。

“跪着为病人做胸腔引流术,是为了确保用水平位置管的方式,有利于患者安全和置管操作顺利。照片收获了很多点赞,但作为医生,我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每个医生都会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方式救治患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攻坚战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值得去拼搏!”余跃天说。

在过去的55天,其实团队救治过不少特殊病例,每一个病例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余跃天告诉记者,有一位85岁高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按照以往经验,高龄合并有众多基础疾病的患者,往往起病急、进展快、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是很大的挑战。

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是这位患者的儿子把她送来了医院。“住院前要签字,她儿子就问“能不能把住院这个期间所有的字都签掉”,我们就觉得很奇怪。后来她儿子解释说,回去后他就要被医学隔离观察两周,“所以把老妈交给你们了,相信你们,我对上海很信任。”余跃天说,这种发自肺腑的信任感,队员们都能感觉到。

经过多学科团队整整两周的抢救,这位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成功治愈出院。“出院当天,老人用颤颤巍巍的手,亲笔写下感谢信,这也是我们上海第三批医疗队重症病区的第一封感谢信。”

 ★ 一群热心人 ★ 

鸡汤、书籍……能送的武汉人民都送来了

离开上海时间长了,有时候真的会想家,不过余跃天说,来自上海社会各界的关心,让人时刻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冬天的时候送来了军大衣,穿上军大衣,瞬间就温暖了,不再惧怕夜间的严寒;前不久,上海还专门送来了2000份蝴蝶酥,这让在武汉抗疫一线的上海医疗队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在武汉的日日夜夜,余跃天更多时候是在和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打交道。因为病情原因,和患者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他仍然时刻能感受到武汉人民那份感恩的心。

“水果、面包……他们会想着各种办法,给我们住的地方送东西。五花八门,几乎把可以送的东西都送来了。有人怕我休息时闷,送来了一本书——《追风筝的人》。”还有不知名的热心市民源源不断地送来各种物品,甚至还有热心市民把一桶煮好的鸡汤和热干面放在了酒店的房间门口。

还有一位120急救车的驾驶员甘书爽,他会在工作间隙来给医疗队员们理发。“他会去不同的定点医院,隔几天就会来我们这里一次,55天里他帮我理过两次发。”这些热心人希望能够帮助医疗队员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份朴实的善良,一直感动着大家。

昨天(3月22日)一早,听说上海医疗队要回去了,很多武汉市民自发前来送他们。虽然不知道队员们的名字,但市民都在含泪大声喊着“感谢”。人群中,甚至有一只卡通形象“机器猫”也来和队员们道别,一直对着他们挥手。

其实,舍不得医疗队离开的,还有那群一起并肩战斗了那么多天的武汉医护人员们。“一起战斗的日子,特别遇到一些危重症操作的时候,他们都会抢着去做,一路都是互相保护着。”

 ★ 一个新收获 ★ 

对“责任”两个字的领悟如今越发深刻

回到了上海,余跃天终于有时间去回忆这些天发生的点点滴滴。谈到这55天来的收获,他说,那就是对“责任”这两个字领悟得越来越深刻。

“作为医疗队员,就有一种责任,在你身上时刻体现出上海医护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余跃天说,刚到武汉时,并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觉得就是去帮人看病。但是到了武汉后却发现,他并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个上海医疗队员的形象。

余跃天有两个儿子,大的6岁,小的才3岁。他的爱人是瑞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医生,和他一样同样忙碌在抗疫战斗的一线。这段时间,两个孩子只能分开居住了,双方老人一人带一个。

分别的两个月里,夫妇俩更多的是在互报平安。“当然不会告诉她,我这边很多困难,我只告诉她病人情况都还ok,自己身体情况也挺不错。”

昨天回到上海后,余跃天第一时间和家人好好视频聊了会天。在视频中,孩子们告诉余跃天:“有些想爸爸了,还在电视上看到了爸爸,觉得好光荣。”聊完天后,余跃天还不忘完成任务——把一份总结报告抓紧赶出来,这份报告将把他之前在武汉的救治经验记录下来,可以分享给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人。

昨天晚上22时,余跃天在朋友圈发了这条短信:“报平安,安全抵沪,过去的55天,能和这样优秀的团队、优秀的战友一起战斗,是我的光荣。感受到了善良、真诚,和无尽的情意。感恩相聚,让我们彼此都变得更好。惟愿岁月无恙,共享时光静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