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防控|从口岸到社区,上海深度“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网
2020-03-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周胜洁 顾金华 范彦萍 郭颖/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输入性风险与日俱增。作为国家重要对外口岸,上海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以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为重点,更加扎实有效做好口岸防控和社区防控,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口岸到社区,上海如何用细致的措施、严格的管理和温情的服务,为市民“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网?

》》》严防境外疫情输入  

▎上海机场  ▎

认真细致为上海守好国门一线

作为上海重要的航空口岸,上海两大机场成为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上海机场积极协同海关、边检、航空公司、市卫健委、交通委、公安等联防联控单位,认真细致做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严守空中防疫防线。

目前,上海机场严格做好航班停靠、通道设置、秩序维护、现场消毒、人员转运等工作,与联防联控单位共同做好防输入的闭环式管理。

两大机场设置了40个无感测温点,进出港旅客测温登记排查100%,重点国家(地区)入境旅客闭环管理100%,累计测温排查旅客超过330万人次。两大机场每天消毒公共空间超过125万平方米,30000辆手推车、1400间洗手间、800个值机柜台、300条安检通道每天高频次消毒。200座登机桥一航班一消毒,重点航班全路径终末消毒。

浦东机场捷运是航站楼与卫星厅的旅客传输工具,也是人员密集场所。防疫期间,捷运列车的消毒频次由非防疫时期的一日三次加密为每3小时一次。车厢内地面、腰靠、座位、窗台、扶手、拉环、通风口等旅客容易接触到的部位,均使用标准配比后的84消毒液进行全覆盖消杀和擦拭。“闻到消毒水味,就有一种亲切感,这车厢让人安心。”不少旅客乘坐捷运列车后都这样说。而为了让旅客更安全、更放心,捷运管理团队也把工作做得更认真、更细致,每天安排捷运保洁员和国际车厢随车清客员同步加强对列车车厢的巡视检查,一旦发现有不干净之处,立即进行清洁消毒。

为协助做好旅客引导、陪同转运等工作,3月2日,浦东机场航站区组建了一支67人的党团员志愿队,穿上防护服的他们,几乎12个小时不进水进食,不停奔跑在两座航站楼之间、中转隔离点之间甚至是隔离点之间。

宋站领是浦东机场交通保障部特勤科的一名安保队长,从1月31日接到转运重点区域旅客的保障任务后,他一直坚守一线执行任务。随着国际疫情发展形势的变化,转运任务量与日俱增,他更是昼夜扎根转运现场。吃饭,花上两三分钟匆忙扒拉几口,睡眠,更是缩短至了两个小时。作为旅客转运保障小组带队人员,宋站领不仅要自己上阵加班加点保障转运,还要组织全体保障小组队员对维护现场秩序、旅客护送、信息登记等各工作环节做好严密部署,确保名单上的每一名旅客都被安全转运至隔离点。

像宋站领这样的“大白”在浦东机场有很多,他们昼夜驻扎、“锱铢必较”,用严谨和认真为上海坚守着国门一线。

▎上海海关  ▎

加强口岸防控,做到四个100%

为进一步强化口岸与地方联防联控,上海海关对空港口岸所有入境人员实行全面集中管控、封闭管理。

截至目前,上海海关从全关范围紧急调配关员支援空港一线。由原编制在岗的500人增加到了1132人,24小时不间断运作,全面强化口岸现场的检疫力量。同时还根据境外疫情形势变化和上海口岸疫情防控需要,着力做好后续增援人员储备与调配工作,视防控需要,随时调配到岗。 

据悉,目前海关对所有入境航班实行100%登临检疫,对所有入境人员实行100%健康申明卡查验和100%测温;对所有来自或途经重点国家(地区)的入境来沪人员实行100%隔离14天;对所有来自非重点国家(地区)航班中入境人员实施100%流行病学调查;除集中隔离人员外,对所有入境来沪人员实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通过严格实施登临检疫、流行病学调查、体温监测以及健康申明卡审核,上海海关将第一时间筛查分离有症状或存在较高风险的重点人员,对有明确症状的旅客立即启动“120模式”,直接由120车辆转运至指定医疗机构诊疗;对症状不明显但有旅居史、风险较大的旅客启动“130模式”,直接转运至指定隔离点,集中采样,根据检测结果,再做后续处置。通过“120模式”“130模式”,有效管理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防止疫情扩散。

▎上海边检  ▎

全体民警、职工一线并肩作战

从空港、海港到陆路口岸,上海边检总站担负上海9个出入境口岸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点多、线长、面广、人流量大。

严防境外输入,上海边检总站融入整体防控体系,加强对上海口岸入境人员数据统计分析,精准研判出入境动态轨迹,在国际航班抵达前,开展大数据分析,对来自疫情严重国家(地区)的人员提前排查,并将排查结果及时通报口岸海关检疫部门,为及时有效对涉疫情人员的检测、处置提供宝贵的时间提前量。

在航班抵达后,依法依规严格对入境人员进行检查,发现有重点国家旅行史、居留史的人员,及时通报海关检疫部门进行检查检疫。他们主动将相关国家(地区)入境人员的信息与海关、卫健委、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共享,便于政府部门针对性地开展防疫管理工作,及时化解管控海外疫情输入风险。同时还主动加强与海关执法协作。

优秀执勤民警组成党员“抗疫”突击队,主动前置边检关口,常驻海关执勤联络点,确保一旦出现疑似病例人员能第一时间为其办理边检查验手续,提高转运效率,避免扩散风险。

上海边检民警蔡芸菲就是其中之一。当队长通知“边检站要开设抗疫专用通道,专人负责,有谁愿意报名”时,她成为了第一个。

转业前,蔡芸菲是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外科的一名军人护师。2003年“非典”时期,她所在医院是上海市“非典”定点医院,她随时准备着去传染科参与抗疫。

这一次,卫检和边检的检查通道之间出现了她来回忙碌的身影,一套“大白”穿上后就是一个班,为了不增加感染风险,几小时不喝水成了她的常态。无论是重点地区来沪的旅客,还是发热旅客,她不仅严格执行隔离要求,还规范办理出入关手续,护目镜后的眼神严谨而犀利,保证不漏检,不错检,守护国门的安全。

和她一样,上海机场边检站全体民警、职工和文职人员都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他们并肩作战,相守相携,守好国门。

此外,边检民警还主动编发推送《上海机场近期出入境航班取消变更情况汇总》《近期有关国家港口疫情限制措施汇总》的权威咨询,利用12345市民热线平台和总站对外咨询热线,及时答复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移民和出入境管理问题。

》》》守住第一道疫情防线  

▎发热门诊  ▎

24小时开放发挥“四早”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常鑫/图

从3月2号开始,在确保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上海全面恢复日常医疗服务。其中遍布全市的117家发热门诊继续24小时开放。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筛查工作:完善发热门诊场地和设施建设,扩充留观区域,增加留观隔离床位;加强人员培训和配备,增加药品、急救设备和防护用品供给;在全市已有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加建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等。

眼下,上海的境外输入性疫情风险增加,发热门诊就诊人员发生结构性变化,但2个月来不断升级的经验、优化的流程以及始终严格的筛查措施和日报制度,让发热门诊真正发挥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作用,牢牢守住第一道疫情防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常鑫/图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护士在预检台一边登记病人详细信息,一边询问病史。预检台的详细问诊将会为之后医生看诊判断病情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

在发热门诊,选派的都是精兵强将。通过护士的分诊,将普通发热患者区分开来,来自重点地区或有相关接触史的病人会直接分流至特诊室。发热门诊诊室全部按照规定单人单间,发热病人进入诊区后,实现挂号、检验、检查、取药、治疗不出门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之后结合流行病史,以及病人相关检查情况,通过院内专家组会诊后确定为疑似病例的,将按程序上报疾控部门,并取样本送检。而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前,疑似病例则单人单间留院隔离观察。近期境外输入病例增多,本市多家医院发热预检台上新增了英文版流调信息表、承诺书等,这样在接诊外籍患者时,也能做到不遗漏防守细节。近来因境外输入性病例增多,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迎来了就诊高峰,为此医院实现优化流程、缩短距离、醒目指示、分区就诊等目标。

▎社区防控  ▎

织就安全网做严做实确保属地隔离

作为“三个闭环”上海方案的最后一环,做严做实社区闭环,确保属地隔离,才能在外防输入的同时保证内防扩散。为此,不少社区采取了社区、机场联动的闭环式管理模式,为疫情防控织就安全网。

近日,芷江西街道居民、因为工作关系途经意大利的李女士返沪时就体验了这样的严格管理。下午三点半,李女士乘坐机场专车抵达其在芷江西街道北方佳苑小区的门口,由于下飞机时就接到追踪电话关照相关事宜,李女士忐忑的心放下不少。一下车,看到街道和居委工作人员、社区医院医生、民警等都等侯在小区门口,虽然隔着口罩,李女士还是感受到了大家的关怀,有量体温的,有让签居家隔离承诺书的,有帮忙拉行李箱的,有递上特地准备的防护包的……

近期,在三兴居民区,也有像李女士这样从国外回来的居民,而社区的严密防控,也为居民织就了一张安全网。

居家隔离是社区防控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自1月24日起,本市就启动了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的居家隔离工作,中外人士一视同仁。截至目前,全市居家隔离人员中,凡出现发热等症状的,均在第一时间被转送至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

社区防控、居家隔离少不了闭环内的“螺丝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付出。以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社区排查专项工作小组,对于从重点国家重点地区来沪人员、重点国家的国外返沪人员及非重点国家抵沪人员制定工作预案,及时调整工作方法,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并落实疫情+总值班的双值班制。考虑到服务外籍人士的可能,小组成员们都事先在手机内下载好翻译软件备用。总务科、护理部定时检查防护物资情况,及时做好物资的准备与补充,中心驾驶员更是随时待命,保证防疫工作高效、顺利开展。

据了解,该中心社区排查专项工作小组24小时值守,时刻做好上门为境外返沪人员开展防疫工作的准备。一旦接到通知,立刻行动。上门所需材料入袋;口罩、防护镜、防护服,全副武装,做好各项防护措施;第一时间到达小区门口等候。同时,与街道、民警做好对接,确认核对到沪人员的信息与基本情况。若遇居家环境不符合隔离条件的,将立即启动转送集中隔离点预案,保证社区闭环的万无一失。

▎隔离服务  ▎

做好预案举措有速度更有温度

针对居家隔离,浦东各街镇严格遵守必须符合“一人一户或一家”的居住条件,承诺全家人一起居家隔离的,或全家人都需要居家隔离的,才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条件不具备的,一律实行集中隔离。同时,相关社区也做好了充分预案,让境外返沪人员能够安心隔离。

浦东新区康桥镇集聚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户外籍家庭。防疫工作至今,康桥镇境外人员服务站的涉外社工们始终坚守在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窗口和浦东公安涉外案件翻译工作的第一线,实时待命为外籍人士服务。

为了能够将防疫知识更多地向外籍人士宣传,服务站通过社区外籍志愿者微信群等渠道,第一时间发布中英文双语版的防疫宣传、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表、告知书等,每天实时发布更新出入境的多国语言防疫指南、出入境信息、疫情期间生活购物指南等,积极引导外籍人士配合防疫工作,同时也鼓励外籍志愿者进行宣传推广。

“在前期‘房态图’等信息收集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在这波境外人员返沪高峰到来前,已事先掌握了精准数据,得以提前联络境外人员,排摸其航班信息、抵沪人数、家庭情况、居住环境等,为他们抵沪后无缝对接、居家隔离、社区管理等做好相应的人员安排及物资准备。”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城运中心、地段医院、居委、派出所、服务办每天都会24小时待命,保证境外返沪人员从走下转运大巴,到居家隔离的无缝对接。 

有速度更有温度。龙园居民区日前接收了一户境外返沪人员,其中一名老人安装过心脏起搏器,还有严重高血压,需定时吃药。由于他所需的药物是处方药,无法在药房或网络渠道购买,居委社工便拿着老人的医保卡和病历本,去仁济医院挂号开药。等待了3个多小时,社工成功地帮老人开到了药,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金桥镇碧云社区是本市综合性国际社区之一,常住外籍人士3445人。为对实施居家隔离的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协助,社区实行“三对一”专人包干制,安排1名社区医生、1名涉外社工(或外语志愿者)、1名物业专员,对口服务1户隔离家庭。服务内容主要是“三个一”:赠送由社区统一调配的1个“暖心服务包”,包括消毒液、洗手液、居家隔离注意事项等;为每户居家隔离家庭建立1个微信群,提供健康监测、语言翻译、代买代办等个性化服务,帮助解决隔离家庭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以每天1个“爱心call”的方式给隔离家庭进行心理疏导、加油鼓劲,科普防疫注意事项,缓解焦虑情绪,体现社区温度。

据介绍,3月6日-3月17日,浦东新区从两大机场接送重点国家入境人员居家隔离1824人,其中外籍647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周胜洁 顾金华 范彦萍 郭颖/文 受访者/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