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人|90后困难帮扶员和她的百宝袋
2020-03-29 青年

  —  编者按  —  

如何捍卫上海堡垒?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自请长缨,成为守卫上海的硬核担当。在基层,青年志愿者担当“第一响应人”,努力当好疫情排查员、青春快递员、防疫宣传员、物资生产员、爱心辅导员、渠道对接员、科学引导员、心理援助员、困难帮扶员等。青年报·青春上海“青春战疫人”系列报道,记录上海青年用志愿心筑牢防疫墙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周紫薇/图、视频

扎着马尾辫的婷婷很喜欢眼前这个姐姐。疫情期间自己没法去上课,这个姐姐时不时就会给自己带好玩的。而对于社工沈丹宇来说,对未成年人的帮扶工作从来没有“暂停键”。

每次走访,都少不了登记、测温、解释、上门这几个步骤。“硬核”的抗疫措施与温情的人文关怀并不互斥。沈丹宇说,隔离的是病毒,而不是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面对那些特殊家庭的困难儿童,自己有责任帮他们扣上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100分”姐姐和她的百宝袋  

“最近都在家里上网课,还习惯吗?”“现在主课有哪几门呀?”“有哪几门觉得比较吃力呀?”下午三点半,沈丹宇来到帮扶对象的家里,她一边向小朋友询问,一边低头做着笔记。

起居室不大,床边撑了一张桌子就是一个简单的“会客厅”。每次来到婷婷家里,奶奶和沈丹宇都会并排坐在床上,小朋友则会搬个凳子坐在旁边。

“我有一次背了100个单词!”婷婷带着点小骄傲对沈丹宇说道。“一次背100个?厉害厉害。”这种情况下,沈丹宇一定是婷婷的“捧场王”。学习遇到的问题,家人的沟通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对着这个年轻的“姐姐”,婷婷总有说不完的话。

婷婷的爸爸因被强行戒毒关进了禁毒所。随后,妈妈也离开了这个家。婷婷现在由奶奶一个人抚养。当时得知婷婷家的情况后,沈丹宇在第一时间就上门进行了走访,展开了系列服务。

“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正在成长的孩子,尤其需要社区的关爱、学校老师的照顾和同伴的力量。”沈丹宇解释道。

由于婷婷在上小学,年龄还小,家里对于父亲的事情进行了保密,只说父亲外出了。“小朋友的性格非常活泼,每次和她聊天她都会告诉我很多很多关于学校老师同学的事情。”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大到学校的作业成绩,小到哪位老师给了奖励糖,都会一一与沈丹宇分享。

这次来,沈丹宇除了送给她未成年人自护手册外,还从“百宝袋”里掏出了一包积木:“给你布置个小任务,在家的这段时间,把这个积木拼好,下次来检查。”

沈丹宇很清楚,作为帮扶员,以个别化的方式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能够避免她们成为社区里的“孤岛”。

而她的付出也获得了婷婷和奶奶的好评。临别时,记者询问奶奶:“一到十分,您给小沈社工打几分呀?”

“当然是100分喽。”奶奶秒回,两只眼睛笑得弯弯的。

  根据具体情况找到合适帮扶方式  

受疫情影响,她工作的社区出现了新的低保家庭。“我这周拿到的名单里,有70多户需要尽快排摸。”她指着手中的表格说道。

工厂停工、收入骤减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压在一个个困难家庭上。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线上教学,唯一要担心的是孩子的眼睛,但也有一些家庭却连一个智能手机都负担不起。随着一户户帮扶下来,这样的故事,沈丹宇见过不少。

她有一个帮扶对象是单亲家庭,妈妈在培训机构当老师,这是一个收入与课时直接相关的职业。疫情发生后,排课量骤减,导致家里开始入不敷出。

可怜天下父母心,开学延迟、云上授课、在线打卡,疫情带来的变化远不止口头说说那么简单。这些需求的背后或许是一时难以逾越的困难,更需重点关注,救其所难。

“对于低保家庭来说,相对于疫情,来自生活的压力可能更大。”她这样感慨道。在排摸低保家庭时,她往往会先询问,这次疫情带来了多大的影响,生活上有哪些不便。 

“排摸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跟进才是最重要的。了解他们家的情况后,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怎么帮才是最适合的,这是社工需要思考的问题。”

她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帮扶对象每次打电话过去都不接,后来她才发现是因为孩子要上网课,手机都给孩子用了。协调下来,社工就把交流时间约在网课结束后的下午。

疫情之下,所有人都是一个整体,彼此有休戚与共的命运。“希望疫情教会我们更多的团结和互助,理解和关怀。”沈丹宇这样说道。

  为困难儿童扣上人生第一颗扣子  

沈丹宇毕业后就来到了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已经在这里工作了5年了。“这个街道的形状像叶子一样,走访的地方相隔不会太远,基本都在这一块。”她对街道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大部分时间,她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川流的人群、吵杂的菜场周围。

在她看来,对于很多家庭特殊的困难儿童,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是由社工扣上的。“婷婷的事,大家一直很上心。我们整合了很多资源,联系街道团工委帮她申请了冬日阳光的慰问金,与上海团市委的领导进行了结对,领导通过实地走访慰问,与小朋友交谈,还在今年新年前,给她带去了来自社会的关爱。”

在疫情期间,一批防疫物资和帮扶慰问金送到了婷婷和奶奶的手上。沈丹宇还帮助她登上上海市教委的线上教学平台,并申请提供了一部手机及流量电话卡,只为保障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

“病毒无爱,我们有爱,我们通过实际行动让她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让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在爱她。”

“做社工的第一天起,就没想过回报这个词。”沈丹宇说道。不过,有一件事令她印象很深:疫情期间,有一位帮扶对象特意打电话给沈丹宇:“小沈姐姐,你要不要口罩呀,我奶奶说想给你一点。”简单却暖心的询问,让她觉得很幸福,觉得再多辛苦都值。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图片、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

策划:高玲、杨羡之、马鈜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