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扫墓有点“冷清”,代客祭扫成新风尚
2020-04-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图、文

今天上午,记者驱车前往滨海古园探访申城市民扫墓情况,沿途交通畅行无阻。约莫9点左右,滨海古园二号门门口客流平稳有序。为了安全考虑,墓园方设置了远红外测温设备,在入口处贴上了一米线,所有安保人员均穿上了防护服。所有“扫墓客”入园需要过预约码、随申码和检测体温三关,方予以通行。

“这么多年第一次正清明祭扫,人流那么少,体验很好。希望今后这样的预约模式能延续下去,鼓励大家一起错峰祭扫。”抱着一束鲜花来扫墓的杨小姐说。

而到了上午10点,分散在各个墓区、业务大厅的人们纷纷停住脚步,向抗疫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遥寄哀思。

今年可以说是“最冷清”的一次正清明扫墓。上午9点左右,记者乘坐的车辆长驱直入墓园,沿途车流极少。

在滨海古园二号门入口处,墓园事先准备好的黄黑色相间的一米线甚至没有派上用场。在出示预约码和随申码、检测体温后,杨小姐和家人一同顺利进入了墓园。“很方便,也很规范。”

在墓园里,华阿姨等一行10人聚在一起讨论落葬事宜。华阿姨和亲属此番是为父亲来落葬的,顺道为已故母亲扫墓。“今年正清明人少了很多,希望疫情过去继续保持这样错时祭扫的方式,分成上午场、下午场,人为地给大家分下时间段,分流大客流。”华阿姨给今年的祭扫体验打满分,“记得有一次,因为祭扫的人数太多,我们在路上堵了两三个小时。今年交通很畅通,一点没有出现拥堵。”

与往年相比,今年大家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不少祭扫客带上酒精棉片、洗手液、一次性手套等,在祭扫之余也不落下消毒工作。

相比华阿姨一家的10人“大团”,今年以家庭为单元的“扫墓团”的规模也变小了。80后白领崔小姐独自一人前往墓园为父亲扫墓,整个主题墓区里,只有她一人,放一段恬静的父亲生前喜爱的音乐,在地上铺上一次性桌布,摆上父亲爱吃的“大餐”,说几句思念的话。“这样才有扫墓的氛围,如果人流熙熙攘攘,难免会被打扰。”崔小姐透露说,母亲身体不好,特殊时期,她选择了独自一人前往墓园,并拍摄照片,带回家给母亲观看。

滨海古园副总经理徐可业介绍说,正清明当天,约有2万市民预约到墓园祭扫,去年的人流量在9万多。当天上午9点,客流量就达到了9700多人。“一般早上扫墓的客人比较多,客人一进入墓区后就分散了,不会发生人员密集的情况。”

据其介绍,为了这次祭扫“大考”,他们专程准备了一米线,用远红外测温设备替代传统额温枪,加快测温速度。当天,整个园区派驻了160多名安保人员。市民入园需要过预约码、随申码、检测体温“三关”。

上午8点,工作人员刘小姐和同事们推着小推车,前往各个墓区,在指定的墓碑前摆上一束价值鲜花,擦拭墓碑,向逝者鞠躬,献上心灵卡片……完成一整套的代客祭扫的流程。

“往年,清明期间,我们代客祭扫的量非常少。今年,我们推出了两个代客祭扫的服务,一个是免费版的,一是35元的基础款,除了鲜花的品种不同,其余流程没有差别。”徐可业表示,从3月11日至4月3日的代客祭扫量已达到4713例。“此外,我们今年还推出了网上祭扫(云祭扫)的举措。”

上午10点,墓园的业务大厅里,工作人员放下手中的工作,起立默哀,原本在行走中的市民也驻足停留,垂首向抗疫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志哀。而从2号门外,也传来了汽车鸣笛的声音。

4月4日上午9时,已经举办十年的上海市社会各界清明感恩典礼,首次以无人员聚集、线下举办、线上参与的“云共祭”形式在“福寿云”平台上播出。一万两千余人准点上线观看了这场共祭仪式,向亲人感恩道爱,并向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和殉职的英雄致敬,向罹难的同胞致以缅怀。据悉,该典礼以“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为主题,向每一个远行的生命庄重行礼,并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图、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