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护理着患者病情,更护理着人心
2020-04-07 青年

常鑫/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周胜洁 见习记者 陈嘉音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主题定为:支持护士和助产士。在抗疫战场上,这群护士给患者带来了新生。只要有护士的地方,就有救死扶伤。他们护理着患者的病情,更护理着他们的心。

在这场抗击病毒的人民战疫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坚守诠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每一点微光都在汇聚爱的力量,凝聚必胜的信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致敬那些在抗疫一线与病毒作斗争的白衣战士,谢谢他们用大爱为祖国母亲驱毒疗伤,用生命守护生命。

  出院时她给患者送上苹果  

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88年出生的瞿如意平时就在ICU病房工作,接触的也是一些病情危重的患者。但是踏入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那一刻,还是觉得彷徨和不安。

平时简单的操作在厚重闷热防护服下显得格外笨重。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格外小心。加盖了外科口罩和防护服让呼吸十分费力。因为护目镜和N95的双重压迫,很快鼻梁就开始生疼。大家都不再是呐喊助威的旁观者,成为真正战斗在抗疫最前线的医护人员!

隔离病房的生活是孤独的、压抑的,患者往往会因为见不到家人而烦躁、哭泣,所以心理护理格外重要。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细心的瞿如意发现,患者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周围病友们病情变化的影响。每天,她都会主动和患者聊天,鼓励大家要有信心战胜病魔。

病房里有一位50多岁的阿姨,因为氧饱和度低,呼吸很费力。半夜常常睁着眼睛不敢睡觉,有一次她泛着泪花告诉瞿如意,她想念自己的女儿。护目镜后的瞿如意忍不住哭了出来,她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孩子。瞿如意就用病房里的工作手机,帮她联系上了女儿。电话接通的那一刻,阿姨流泪了,之后开始积极配合他们的治疗。

阿姨在医疗队的精心护理下,病情日渐好转,脸上也重现出笑容。在患者出院的那一天,瞿如意和队员一起给阿姨送上了苹果,“苹果,象征着平安健康,希望阿姨以后每一天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着。”

在金银潭医院奋战了68天后,如今,瞿如意正在青浦某集中观察点接受医学观察。“离家前后已经70多天了,想家、想儿子,不过我却发现儿子并没有那么想我。”谈到这些,瞿如意有少许失落。“不过,选择了护理行业,有时候不得不牺牲陪伴儿子的时间,等他长大了,或许就能理解妈妈了!”

  战疫只是换个地方完成本职工作  

“我毕业后就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整整十年的工作经历了。”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的主管护士黄琳告诉记者。

前不久,她作为援鄂医疗队的成员返回上海,目前正在隔离点接受隔离。回忆在金银潭的日日夜夜,她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武汉的疫情中,金银潭医院作为第一批定点医院,是战疫的第一现场。在金银潭抗疫的日子里,她说自己更像是一个家人的角色,陪伴、鼓励、照顾着每一位病患。

黄琳回忆道,刚开始穿上防护服的时候,自己完全不适应:“平时做一件事情很轻松,但是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再套上三层手套,工作起来完全就不一样了。”她第一次做如此严实的防护:4层衣服、3层手套、2层口罩再加护目镜。

静脉穿刺是护士们的基本功。眼镜前面起雾了,就斜着眼睛找血管;戴着手套摸不出来血管,则要靠自己的经验和手感。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金的老奶奶。当时刚接手这位老奶奶时,黄琳发现她的病情较重,不能起床。为了照顾金奶奶的生活,黄琳和同事们一直协助她大小便、喂水、三餐。在事无巨细的贴心照料中,金奶奶的病情也在逐渐好转。

“金奶奶一直客气,总是觉得不好意思。每次我们帮了她,她都会道谢。”在黄琳的眼里,金奶奶就像是家里的长辈,和蔼、亲切又带着点小心翼翼。每次离开病房前,黄琳总会安抚老人:“奶奶,没有关系的,我们一直都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们。”

过了一个多月,金银潭的北二区和北三区要合并了。金奶奶也要跟着转病区,黄琳便自告奋勇帮她打包行李,带着她上楼转区。“奶奶别担心,到时候您就跟着我!”说着,她牵起金奶奶的手,给了金奶奶一个大大的笑容。在途中,老人紧紧握着黄琳的手,一刻也没有松开。

把老人安顿好,黄琳对金奶奶挥手道别。“谢谢你呀,黄琳护士。”这位奶奶再一次向她道谢,但这次,金奶奶又补充了一句:“感觉你就像我家里的人。”

一份心有灵犀的感动,是黄琳从武汉带回上海最珍贵的“宝贝”。

谈起护理工作,黄琳觉得这是一个既专业又琐碎的工作。在护理患者时,护士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同时,护士更要为患者提供很多细节的生活护理。

“无论身处在哪一个护理岗位上,责任心一直是第一位。”黄琳说,“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只是履行了一名护士的使命,换了一个地方完成我们的本职工作而已。牢记南丁格尔誓言,做好一个合格的提灯人。”

  我们护理病人更要护理内心  

 “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在病房里,我们不但观察病人病情,还关注他们的心情,照顾饮食起居,特别是在隔离病房内,我们更是他们与外界的纽带。”此次驰援武汉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周春燕对此深有感触。

2003年非典那年,周春燕刚升高中,汶川地震那年她在大学,英雄情结让她觉得,面对此次疫情,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如果有机会,让我上。”

1月27日晚,50名护理人员组成的上海医疗队驰援武汉,周春燕也暂时告别了家里两个可爱的“小公主”,来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北3重症监护组奋战,直到3月31日凯旋回沪。

如今在上海隔离点休整的周春燕,回忆起在武汉日夜奋战的60多天,不由得想起那位95后弟弟。16床这位弟弟,刚进院时吸着氧。可能从小被宠着长大,做任何事都要依靠护理人员,到了饭点,要把饭菜摆到他面前,喂他吃饭。

更让周春燕操心的是,原本患有糖尿病的16床,特别贪喝饮料。曾因为一瓶气泡水含糖而争论了一番,为了防止他喝完一整瓶,周春燕狠心将大半瓶水都倒了,还说了他一顿。结果16床弱弱问了声:“你是不是生气了?”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周春燕和医护人员对16床的饮食很关注,每次交接班由原来询问“什么工作没做完”“谁情绪不太好”变成了“16床今天吃了什么吗?不要再给他吃超额的东西。”

后来通过每天的沟通,周春燕才了解到16床的血糖家族史。随着他几次核酸检测成阴性,要准备出院了,看到他控制住了血糖,她给16床带了一箱牛奶外加一些饼干作为奖励,还告诫他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并千叮咛万嘱咐,等疫情结束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不要宅在家里,“他出院的前一天还简单打扫了下病房,真觉得16床长大了。”      

从刚到武汉时寒风料峭,需要贴暖宝宝,到离开武汉前已是春暖花开,穿防护服工作时需要贴冰宝贴,此次援鄂让从业10年的周春燕感叹,能健康活着真好,更珍惜如今的生活。等隔离结束,她太想亲亲5岁的大女儿,抱抱快2岁的小女儿。

作为一名护士,她更觉得,护理的意义在于做得精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做好输液、吸痰等是基础护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时期要给病人不同的心理安慰,“病人是否有信心,对自己是否认可,对战胜病魔至关重要,我们护理病人,更护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周胜洁 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