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天后,他们出院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当时我不能动,脑子还是清醒的,我能看到医护人员给我做的事情。我让他们给我拿支笔,努力写了几个字:你们像妈妈一样。因为,妈妈就是这样对我的,你们的善举让我今生难忘。”62岁的患者童先生,在接受了47天的ECMO治疗后,成功脱机,今天顺利出院。离开医院前,老人有着太多的不舍。
4月15日,2名曾经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治愈出院,这是上海最早出院的两名ECMO患者。除了老童外,患者老陈在这里共住院73天,其中接受ECMO治疗43天。
47天的ECMO治疗后,他重获新生
1月31号,老童入住市公卫中心,2月6号出现了急性呼吸衰竭明显加速的情况。从那一天开始,他接受了47天的ECMO支持。
此后的每一天,专家们随着老童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运行模式。终于,在团队共同努力下,老童成功脱机拔管。有一天,老童让医护人员给他拿支笔,努力写了几个字:你们像妈妈一样。而在康复期,护士给他听外孙发来的语音,老童流泪了,极度虚弱的他奋力吐出两个字:谢谢!
今天,老童出院了,他的亲人都来了,大家反复致谢。截至目前,老童是上海使用ECMO技术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时间最长并且成功的病例。
“上海集中收治、分层管理,公卫中心是整个上海的救治一线,而我们是上海整个救治一线的最后一道防线,2月11日入驻起就开始打攻坚战。” 上海市新冠病毒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教授说,当时,这些病人都已进入危重状态,之后两个月的时间里,主要是治疗早期危重患者。
瞿洪平表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同的专业、团队之间,有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早期大家都在摸索过程当中,所以一开始没有明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团队在和病人接触的过程当中,以及和其他专家、和国内外经验分享的过程当中,才逐渐不断完善整个诊疗的过程。总体来讲,这些病人的治疗更多是以支持治疗为主、采取以器官功能保护为主的治疗策略。
医疗小组在摸索中创造救治机会
和老童同一天出院的,还有64岁的,他是上海市新冠病毒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是陈先生救治小组的患者。
救治小组于2月11日入驻公卫中心,2月12日正式接手老陈的救治工作,当天深夜就紧急上了ECMO。
“这一路走过来,救治小组充分利用了重症的一些基本原理,但更多的还是在摸索危重型新冠肺炎的病例特点,把重症的基本理念和新冠肺炎结合起来。”皋源说。
救治过程中,救治小组深刻地体会到,重症救治的基本理念是适用于这类患者的。只有切实执行了重症的保护性治疗理念,才能够最终给病人创造成功救治的机会。
皋源介绍,在对危重症患者陈先生的救治过程中,出现过几大难题。比方说,肠道功能的调理。2月13日凌晨,老陈用上了ECMO,但其运转需要稳定的高流量,而患者早期的肠道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影响到ECMO的正常运转。救治小组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调理他的肠道功能,其中既有西医的方法,也有中医的帮助。
“整个救治这个过程确实是一波三折的,经过这么多天的坚持,老陈顺利康复了。”皋源表示,病人后期的恢复情况远超预料,“他今天出院了,我们很开心,也望他能进一步地康复。”
“ 上海方案”的亮点——天团制度
据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介绍,这些成就,得益于上海的救治方案。其中非常亮的一点,就是“天团制度”。
在公卫中心,汇集了上海的“五大天团”,即仁济医院皋源团队、瑞金瞿洪平团队、市一俞康龙团队、市六李颖川团队、十院王胜教授团队。此外,在“五大天团”的背后,还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如ECMO团队、心脏支持团队、呼吸治疗团队等。
“截至今天,有了阶段性成果,相信重症患者很快也会清零。” 朱同玉说,目前,市公卫中心还有120多名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的战役不仅仅要面对国内疫情,还要应对境外输入型病例,但上海有信心守卫城市安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