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老人机,牵出80后社区干部抗疫的难忘故事|新时代奋斗者
2020-04-19 上海

受访者/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除署名外)

华东理工大学社区管理专业第一批毕业生、花木街道第一批面向社会招聘的大学生社工,顶着这些“光环”,80后龚爱华把自己17年的青春岁月全都奉献给了平凡的社区工作,并且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出任联洋这一高档社区的“一线总指挥”。今天,就让我们对话这位年轻的花木街道联洋社区党委副书记、联洋社区管理中心主任、联洋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记者:你是华东理工大学社区管理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为什么想到选择这个专业?大学4年你学到了什么?

龚爱华:其实选择这个专业还真是阴差阳错。高考填志愿时,班主任老师说上海城镇化发展迅速,社区管理专业应该非常有前景。那个时候其实还不太能理解“有前景”的具体含义。但在志愿填报时,我将“社区管理与服务”作为替补志愿填上了。可能是天意吧,后来高考发挥失误,最后竟然真的入了这个专业。但是,入学那天社会学家邓伟志导师激情澎湃的讲演瞬间点燃了我的求知热情。

作为这个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学校精心规划定制了我们的专业课程,每年寒暑假都会安排我们到各区县街镇等部门进行实践。毕业时,我们学有所获,满腔激情,期盼着投身社区事业。还记得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浅谈花木镇管社区模式》,这就是我与花木缘分的开始。花木作为全国首创镇管社区模式的倡导者、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先驱,是一个令我向往的舞台。2003年,我成为花木镇首批通过网上公开招聘入职的大学生社区干事。

记者:进入花木工作后,专业所学派上用处了吗?现实跟课堂上学的一样吗?

龚爱华:当时的花木是由三镇合并的大镇,为了精细化治理工作的要求,花木镇首创镇管社区管理模式,下设6个社区管理中心,每个中心下辖5至10个居委会。我先后在居委会担任社区条线干事,参与筹建过社区管理中心,再从书记助理,一路成长为居民区书记,社区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中心主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刚刚开始从事社区工作的时候,感觉理论和实际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在协调居民矛盾的时候,感觉自身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事的经验还是有很大的欠缺,底气也不足。但是专业知识对自身的工作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帮助。譬如第一个工作岗位是万邦居委会,它是一个纯商品房小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我分管的是宣传教育和社区文体工作,在与居民沟通的工程中,我了解到新上海人比较多,在这样一个居民区,非常需要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氛围的营造。因此,每次组织社区活动,我会通过面对面或者网上业主论坛等掌握居民们的需求,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同参与社区活动策划。拟写方案,协作落实,评估反馈,改进不足。社区跳蚤市场、英语角等公益活动的持续开展拉近了居民跟我们社区的距离,我也交了很多朋友。这个时候确实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受访者/图

记者:联洋社区有1.6万户、5万人口,其中境外人士有5000人。这次疫情防控,是对社区工作的一次检验,你是如何带领团队做好防控工作的?

龚爱华:我把这次抗疫战斗归纳为动员、组织、协调、指导、支持、服务。我们成立了“联洋社区健康防疫群”,各居民区书记、中心卫生条线、涉外服务站负责人全部进群,搭建组织架构,指挥作战。宣传先行,指导各居民区微信公号推出各居委会“防疫工作日志”,进行社区防疫信息的正面传递、疫情防控政策传达、防控知识的宣教。我们主动防控,地毯式排摸,集合公安、物业、社工力量挨家挨户上门排摸住户情况。

社区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助力抗疫情。物业、业委会(做好)小区封闭式管理服务。社区单位、居民捐款捐物,参与志愿服务。社工24小时在线在岗。我们还创新工作方式助力疫情防控:口罩预约外呼系统解决人手短缺问题;机器人宣传巡查助力安全防控;“欢迎回家”云报道小程序推广;自治公约倡议+自愿居家隔离协议签订弥补境外非重点国家返沪政策空白。作为主力军,社工们非常辛苦,我们也很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三班作息,做好社工们的防护保障工作,并不断调动他们勇于担当的积极性。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哪一个故事、细节或者瞬间最让你难忘?

龚爱华:闭环管理实施之后,联洋境外返回人员每日接回数一直占比最多,每天基本在60人左右,24小时轮轴转。为了便于统筹,街道派发了“来电声音洪亮老人机”,凌晨睡意朦胧间,老人机“天蓝蓝”的音效就在寂静的房间响起……这个场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是一种责任,一种召唤。我现在手机24小时不脱身,洗澡时都带着,就怕有急事找我。

这次回来的,很多都是小留学生。这些归国的学子,有些也就跟我们的孩子岁数相当,但是他们都异常懂事,非常配合各项工作,回到家中对祖国也充满了感激,很是感动。有一个14岁的小留学生,从英国回来,他的父母很早就加了我的微信建了群,跟我们协调各种流程,他儿子只比我儿子大6个月,却已经非常懂事,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认真遵守抗疫的每个程序,真的很不容易,也很感谢家长对我们社区工作者的信任。

受访者/图

记者:能否谈谈你管理社区的理念?尤其是面对这次疫情,你认为怎样的管理才能防控好疫情?

龚爱华:社区治理一定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融管理于服务中。开展工作前,必须对社区有一个基础情况的全面掌握,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针对需求提供服务。社区治理应该多元主体参与:业委会、物业、居委、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等等。在多元共治的形式中,我们的党组织必须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让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各司其职,激发活力,整合好资源,搭建好平台,做好各项服务。归纳起来说就是“价值引领、凝心聚力、踏实服务,共建共治”。就像面对此次疫情,也是由社区党委来牵头,调动了社区中所有能调动的资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做好了社区的防控工作。

 ▼ 人物档案 ▼ 

龚爱华,1981年10月出生,现任花木街道联洋社区党委副书记、联洋社区管理中心主任、联洋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作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区管理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花木街道第一批面向社会招聘录取的大学生社工,龚爱华同志将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最平凡的社区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