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新姿势|这项技术活,有点费手……
2020-04-24 青年

═ ═ 编者按 ═ 

宅家的日子里,上海高校学生们在各种尝试中,收获了不少新技能:烹饪“彩虹饭”,巧手DIY,直播学习……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的高校学生“宅家新姿势”系列报道,在高校开学前,与大家一起回顾宅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以别样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校园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视频

你知道什么是涂鸦2.0版本吗?原本需要在户外创作的涂鸦,宅家时期通过“云涂鸦”的方式,用数位笔代替喷漆,为武汉加油。上海建桥学院的学生们在宅家的日子里,掌握了不少新技能、新灵感。涂鸦社社长吴烨探索了真实与虚拟相融合的硬核涂鸦,董博文同学学会了如何巧手编织手工包。而他们,仅是众多学生的缩影。

★ 硬核涂鸦 ★

真实与虚拟相融合

疫情期间,吴烨学格外想念学校的涂鸦墙↑↑↑

“太想念学校篮球场靠近寝室楼边上的那堵墙,我和涂鸦社社员们常在那边创作。”吴烨就读于上海建桥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学校涂鸦社的社长,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学校的涂鸦墙等区域创作。

校园生活按下暂停键。不能外出的吴烨,只能暂停他的爱好了吗?“宅家期间,我参加了线上涂鸦活动,在iPad上创作涂鸦,为武汉加油。”这幅涂鸦的画面主色调是红色,吴烨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涂鸦风格的作品,缓解大家沉闷的心情。

对于涂鸦爱好者而言,灵感尤为关键,不能外出的吴烨对涂鸦做出了全新的“跨界”尝试。他将家中现实场景与虚拟涂鸦画面结合,表达了自己宅家的心境。“这幅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我家的阳台,阳光透过花草的缝隙映射在地面上,有着一种朦胧的美。”当时,吴烨就用手机拍摄了一张照片,然后用涂鸦的创作方式进行二次演绎。

在一幅名为《全神》的作品中,一副反光的红色墨镜尤为显眼。“疫情在家,担心自己会松懈,于是特地创作了这幅涂鸦来警示自己宅家生活也要慎独。”而在《画宅》这张涂鸦作品中,只见一位画手正拿着ipad数位笔,在iPad上激情创作,火花四溅。吴烨说,把自己融入创作的作品中,是涂鸦创作者较常用的方法。

宅家生活,对于吴烨这位涂鸦爱好者而言,固然思念社团的小伙伴和校园里的涂鸦墙,但是他也“苦中作乐”探寻了虚拟与现实的跨界融合,尝试了电子iPad代替涂鸦墙的“云创作”,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 巧手制作 ★

学习手工编织小包

谈及为何要在假期学习手工编织包,就读于上海建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董博文回忆道,起初是因为她的朋友快要过生日了,就想亲手做一个编织小包送给她。“正好也给生活加点调味料。”董博文告诉记者,她总觉得一般的皮包、布包和服装搭配起来都不特别。于是,她在网上搜了一些模特的搭配,发现手工编织包不仅小巧别致,而且和服装搭配起来还很小清新。

虽然开始的时候信心十足,但是学习制作的过程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轻松,中途董博文甚至曾想要放弃。手工编织包最重要的就是手法,网络教学视频看着简单,容易钩织,但她属于新手上路,仅一个包底就拆了织,织了拆,花了近一周,她直言“有点‘费手’”。“有几次,不小心还扎破了手。我当时第一反应,不是找创口贴,而是白色的包上可别染上血迹,那都是我的心血啊。”在反复地琢磨视频教程后,她从连钩针都不会拿,到逐渐学会了长针、短针、单线、双线等几种编织方法。“没钩几根线眼睛就花了,做这个东西费神得很,而且一定要有耐心,心一乱就穿不好了。”随着操作越来越熟练,她又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了小包的七彩包身,并镶上两朵太阳花作为装饰。

一卷丝线,一根钩针,在董博文的手中,“几经周折”后终于变成一个有模有样的编织包。董博文很欣喜:“没想到这段宅家生活,让我意外掌握了一门新的手工技能。”做完觉得这份礼物很有意义,她也很有成就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