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遇见艺术的天马行空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夏夜的漫步,是最适合“阅读”它的方式。星光和萤火虫引路,伴着蝉鸣和溪水的歌唱,夜空下的山谷宁静而神秘。思想之光,在静谧中力透纸背。
古村落与新艺术CP
在桐庐的青龙坞,一个200年历史的完整古村落里,藏着这样一块艺术沃土。在这片蜿蜒数公里的山谷之地,满是各位设计大咖的名字。
日本新生代久负盛名的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了“流云廊”和“云舞台”。英国建筑师Justin和太太Jaycee完成了“流云乡墅”的改造。俞挺的“结缘堂”,林君翰的“瞭望塔”,艺术之光一路铺展开来。
隐秘在后山竹林中,花园与建筑相融的茶室膳房“一庭亭”,出自美女建筑师范蓓蕾之手。无边泳池的池底是新锐艺术家毕蓉蓉的马赛克拼贴作品。袁烽设计的3D打印装置“倒影之石”伫立其间。在“一个人的美术馆”里,珍藏着徐悲鸿为陆小曼绘制的肖像真迹,未来直造建筑的设计师水雁飞将带来“泉美术馆”。而拥有完美山脊线和璀璨星空的“言几又”书店则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
主理人王鹤翀与太太敏敏很乐于分享“流云乡墅”的故事。在大大小小每一件艺术作品的背后,有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
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初到桐庐青龙坞的那天,正逢江南的雨季。绵密的雨帘滋润了整个山林,云雾蒸腾缭绕于层层梯田之上,黄泥夯土墙的百年村落半隐半现。
这幅水墨富春山居图震撼了藤本,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一片包裹着整个场地,如云雾般轻盈流动的长廊飘浮在村落之上,沿着梯田一路向下延伸至溪水边,他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命名为“流云廊”。
云雾流淌的这片大地上,陆续又“长”出了厚重黄土与通透玻璃共舞的“言几又”书店,一根7200米长红线密密缠绕而成的“结缘堂”,“站在旧时光、凝视新生活”的“瞭望塔",隐逸在竹林庭院里的“一庭亭”,以西方视角改造东方夯土房的设计乡宿,“长”出了一部巨制——放语空乡宿文创综合体。以建筑、设计、艺术为路径的活化乡村之路,吸引了一群“爱玩”的艺术家、设计师,他们成为一批豪华阵容的设计梦之队。
靠近村口的那座“瞭望塔”,是香港建筑师林君翰在云南的作品,于2018年第16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之后,搬来了富春江畔。建筑师在云南援建时,从一所地震中震塌的房子上收集旧木料,重新设计建造了这座塔,让村民们可以登塔瞭望,看着自己的新家一点点生长起来的模样。还有最适宜情侣告白的“结缘堂”,取自一根7200米长的红线,是俞挺放弃建筑设计,跨界玩起了艺术装置。它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机器人控制算法,缠绕编织而成。
2021年春天,北川富朗策展的桐庐大地艺术节也会与这里发生更多的交集。
在最美书店邂逅花儿与少年
在蜿蜒的山谷中,撞见这样一栋高大而通透的三层楼夯土结构书店,着实让人惊艳。那张美爆了的星空照,让这家藏在山野之中的“言几又”瞬间成为网红书店。一步一景,每个角落都让人爱不释手。
夏夜的漫步,是最适合“阅读”它的方式。星光和萤火虫引路,伴着蝉鸣和溪水的歌唱,夜空下的山谷宁静而神秘。思想之光,在静谧中力透纸背。这家“言几又”,由西涛设计工作室设计,老夯土结构为框,新设计元素为魂,在新与旧的交错中,让人体味到阅读为径,跨越时空的深邃。
透过7米多高的玻璃幕墙,可见一排排一气贯通的实木书架,隔断交错,鳞次栉比。反差重塑设计之美,老旧的房梁,沧桑的黄土墙和小青砖铺就的下沉式休闲空间,将山野之色收入视野。在暗蓝色的夜空中,灯火通明的书店闪耀着迷人的气息。而在阳光晴好的白日,一缕天光照进书店,时光凝滞,岁月静好。
走进书店,如同步入盗梦空间。两层土房,通过抬高屋顶和下沉式设计变为三层,再加上楼中楼的设计,最终实现了四层的阅读、休闲和住宿空间。大窗棱取景入室,小方格营造阅读的私密性。层次感和色调极富反差,新与旧的碰撞,光影的流动,暗藏匠心。甚至于,一个个书架暗格转眼便成为窥探世界的“窗口”。
去过日本茑屋书店的人,对这种胶囊旅店与书店的结合可谓并不陌生。胶囊旅馆是这家书店的又一大特色,“花儿”和“少年”分别对应女生楼和男生楼。拉下胶囊的帘子,刚好容纳一个人坐卧休息,如同学生时代一个人的私密小空间。
胶囊与书架彼此连接,互为一体。既有隐秘的CD室,也有开放的公共空间,公共洗浴间则设在顶楼,走出顶楼瞬间可以望见尽在咫尺的山脊线。“花儿”与“少年”之间没有隔墙,而是铺开一张隐秘的网,很难逾越,却又彼此动向清晰可见,宛如两性间错综复杂的网。
两个人的诗与远方
从最初只是想精心筹建一个小小的民宿,到最终攒了那么大一个局,让一群设计师朋友“玩”到了一起,似乎印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主理人王鹤翀腼腆地笑了笑,觉得一切就是冥冥中注定,水到渠成。
2019年5月开始,王鹤翀与太太把新家安在了这里,一个小小的院落“猪栏”,由曾经的猪栏改造而来。搬离熙熙攘攘的大上海,在山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与青山绿水为伴,这本就是他和太太向往的生活。“流云”也是他送给太太的结婚12周年礼物。
“我跟太太是玩户外俱乐部认识的,那时每个周末泡在江浙的山里爬山、露营,山野乡间总有无形的磁场深深吸引着我们。”离开并不是退隐,而是人到中年,更能遵从内心选择自己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桐庐距离上海不过3小时车程,仍在大城市的都市生活圈之内,方便随时抽离,随时回归。另一部分时间,他们也会回到上海,和父母亲朋聚聚,让家人们享受天伦之乐。双城模式,应该是未来若干年的生活常态。
因为新冠疫情,这几个月夫妻二人几乎都泡在了桐庐山里,幸有读书可慰藉。王鹤翀开始仔细打理自己的花园,种上桐庐当地的花花草草,去山里遛狗运动,在“流云”用心经营着一方事业。他说,生活在山野,一个明显改变就是你对时节变化体味更深,对自然的观察更为敏锐,你对自己也更加了解。
时间常常在阅读中静止,当你与胶囊书店里的句子不经意间邂逅。“如果你有梦想,就去捍卫它。如果你有理想,就去实现它。”“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一次。”在“流云乡墅”,你可以和一群艺术大咖们偶然邂逅,隔空对谈,用一场青春的大雨致敬曾经的年少轻狂……
Qa 生活周刊×放语空·流云主理人王鹤翀
Q:你会不会觉得来到乡村,太“无为而治”了?
A:其实并没有,我持相反态度。我们离城市很近,距离杭州,距离上海仅有一到三个小时车程,城乡切换如此便捷。而且通过网络视频,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掌握世界各地的讯息,与城市迅速链接。有时,我去上海开会,可以当天往返桐庐山里,沟通和链接的距离并不存在。我们只是遵从内心,选择了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我和太太把今后的事业安在了这里,我们毫无保留,全身心地投入,打拼事业,过自己向往的生活,这是一个很积极的生活状态。甚至我们这样的生活状态,也省去了都市工作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反而拥有更多时间好好经营生活,经营自己的人生。我们有自己的书店,随时通过阅读,获取人生智慧。我开始关心植被,关心大自然。自己种菜,体会农人的喜悦。我还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去旅行,去成长,这都是我和太太特别想要的状态。
Q:这个乡宿文创综合体的概念是怎么生成的?
A:随着很多设计圈朋友的加入,有艺术乡宿、书店、美术馆、茶空间、艺术空间、多功能展厅、户外舞台、室外艺术装置……涵盖的门类越来越多,我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民宿集群。这让我想到了商业综合体,我们更像是一个文艺界或者文创界的shoppingmall,一个文创生态集群。这个标签可能是艺术,也可能是文旅新玩法,未来我们与桐庐大地艺术节也是项目关联方,因此可以承载的文化内容会愈加丰富。可以说,整个青龙坞的民宿、文创、艺术业态,是一种共生体关系,最终通过艺术形成了一种聚合和向心力。
Q:未来对这个综合体的定位是什么?
A: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注入,丰满它的内容和生态,所以这个空间未来还有多种可能性。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