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谢亚莉在武汉的“错位”人生
2020-04-20 青年


文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图 | 由受访者提供

坐在上海青浦区一间隔离酒店的房间里,谢亚莉还是觉得过去的近两个月时间,过得有点不真实:准备过年让双方父母见面聊婚事的,怎么就一声不吭去了武汉支援一线?不爱说话的自己,竟主动去陪病人聊天?带足了晕车药、安眠药,却基本没用上?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聊着自己“真是没想到啊”的突然错位的人生,一位90后党员的自觉担当、忘我冲锋,就在简单的言语间被完整地勾勒了出来。

没想到沉默寡言的父亲如此深情

90后姑娘谢亚莉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呼吸内科护士,1月28日,作为第三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成员,前往武汉市第三医院。

在谢亚莉援鄂之后,六院工会联系上她的家人,问“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她的父母和妹妹才知道她去了武汉。她父亲就给医院手写了一封信,希望医院能在女儿“回来后请给几天假期,让女儿亲手给爸妈端一杯热茶,冲去多日彻夜难眠的牵挂”,而她则回复“我一定平安归来,等我,等我!”。

最平凡莫过人间烟火,老父来信让谢亚莉在武汉感慨万千。“因为我很独立,出发的时候,根本没有跟家里讲。加上我爸平时跟我话少到几乎没有,所以这封信让我真的非常意外。”

父亲影响了女儿,谢亚莉也是不怎么多话的性格,倔,却很独立。“我高中成绩挺好,高考没考好,家中让我复读,我坚持不复读, 上了一个外地的民办大学,”她坚持自己选择人生路,倒也走得顺风顺水,大一就因成绩好和独立,被推荐入党,而这次援鄂,她也是自己做的决定,    “院里动员的时候,我都没犹豫过,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得上啊——呼吸内科本来就是新冠肺炎对口的科室,我又是10年党龄的老党员,党员的使命感那个时候就特别强烈。”

没想到病人能认出防护服下我的眼睛

谢亚莉是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初期阶段去的,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支援ICU,担任了重症病房的护士。重症病房都是比较严重的病人,很少能有交流的,但谢亚莉却碰上了一位。“我真没想到,我爸话少,能给我写那样的信,也没想到我自己话也少,还能天天主动跑去跟那位阿姨聊天,去安抚她。”她说。

她说的这位六七十岁的阿姨,一开始颇为“难缠”。老太太原来病得很重,一直在抢救室,后来经过治疗稍微有缓解,就转到了她所在的病房,“重症病人要带呼吸机的,也不能自己吃饭,她可以讲话,也能自己吃饭,有一次看到有很多症状转轻的病人转去了普通病房,就非说自己也好了,也要转病房。”

“其实她的心情我都能理解,病人很怕,觉得只有通过去了普通病房,才能证明自己真的逃过一劫了。虽然医生们告诉她还得再观察,但她真的变得有点消极了。”看在眼里,谢亚莉每天上班一有时间,就主动过来陪她聊天——让她惊奇的是,平时话也不多的自己,不知怎的,就跟这位阿姨聊了那么多的家常,“我还给她满科室地找苹果,因为她说昨天发的苹果好吃,特别想吃。”

让谢亚莉哭笑不得的是,这位阿姨认定了自己。“重症病人不能下床,大小便都是通过尿不湿。”有一次,这个阿姨大便之后她正好在忙,另一个护士经过想帮她换,她却坚持“再等等”,一直等到谢亚莉忙完来给她换。

“我问她为什么不及时换掉,非要等我,她说‘我就喜欢你’。”谢亚莉觉得不可思议,ICU一共七十多个护士,不停轮换,每个人都穿着严严实实的防护服,她怎么就能认出自己?

阿姨说:“我看眼睛的。你跟我聊天,我看到你眼睛,你不说话我也能认出你——眼神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我能看出来你特别善良。”“我眼睛那么难看,又肿,又有眼泡,”谢亚莉被她夸得很不好意思,就自嘲,但她又特别感动,“我平时那么坚强独立的一个人,被她说得,唉,真也觉得这些辛苦没什么了。”

没想到安眠药根本没派上用场

驰援武汉前,听取先遣队员的建议,谢亚莉也往自己的箱子里塞了一些纸尿裤,怕没法上厕所。她说,自己带得最多的,是晕车药和安眠药、眼罩、耳塞,“我是个坐什么交通工具都能晕的人,飞机、地铁、大巴统统都晕,出发前完全不知道前线的交通情况,我就塞了不少晕车药。”

结果,到武汉后,她感到意外了。医疗队入住的酒店,虽然离医院不太远,只有一两公里,但也需要坐接驳大巴过去。疫情高峰期时,每天接驳班车就跟运载战士一样,一批一批送到战场,谢亚莉根本“没精力”晕车,一上车就想着接下来的防护措施、病人情况,还没想明白就到了医院,赶紧冲进去准备。

事实上,过去的近60天,她几乎一直在研究怎么更高效、更人性化地照顾这些感染的病人。“就像抽血和打针,因为我们在ICU里面都戴了三层手套,平时摸动脉静脉的感觉都不准了,我就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扎准——病人们已经很可怜了,我想让他们尽量少受罪。”

和晕车药一样没派上用场的,还有安眠药。“我在上海的时候,经常会失眠,所以我安眠药和眼罩耳塞都是齐全的, 想着到了武汉,人生地不熟的,任务又重,再失眠就完蛋了,就全带上了。”但是,工作强度大加上不停倒班,以及长时间在防护服里的辛苦,让谢亚莉每次回到酒店都能“倒头就睡”,“吃饱了,睡眠质量还特别好。”

文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图 | 由受访者提供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