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奋斗,不青春|他不是医护,却也在武汉定点医院里奋战五十多天
2020-05-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2020年3月15日晚,在武汉一家市属医院工作的上海大学管理学院2019年毕业生胡义正在科室值晚班。这一天,他所在医院的病人基本上都已转走或出院。此时的他,已与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一起奋战了五十多天。

 优秀毕业生选择回到家乡 

90后的胡义是湖北荆州人,2019年从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毕业,师从管理学院院长镇璐教授,研究方向是算法优化,毕业时还获得了2019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毕业后,怀着一颗建设故乡的初心,他没有留在上海,而是选择入职武汉一家市属医院,先后参与了武汉军运会、集成云平台建设、智慧医院建设等多个大项目。

让他没想到的是,工作大半年后,他每天需要坚守的岗位不再在熟悉的计算机前。

今年1月21日,胡义所在的医院收到市里通知,成为第一批定点收治医院,要在三天内将医院改造成能收治发热病人的医院。当晚,他就和同事紧锣密鼓地开始新设病区的网络布线及电脑设备调试等工作,连续几天马不停蹄。

胡义原本打算1月23日回洪湖老家过年,毕竟上一次与家人团聚还是在去年的春节,但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接到春节期间全院人员都必须到岗的通知后,他与家人通了电话,父亲说:“国家现在需要你,你是党员,要冲到最前面和大家一起战斗。”他选择了留下。

大年二十九晚上,由于任务量大、人手不够,当晚10点起,机关和部分医技人员实行2小时换班,轮流值守岗亭,防止患者误闯清洁区,引发交叉感染。除夕夜,胡义在工作岗位上吃了一顿特殊的“年夜饭”,大年初一凌晨的3:30-5:30,在简易岗亭里值了2020年的第一个班。

 战时状态:哪里需要就上哪儿 

一张表格记录了1月22日到3月15日期间,胡义在抗击疫情中的工作岗位。他的岗位前后经历了四次变化:从信息保障组到后勤配送组,从C区半污染区支援,到去往消杀组。期间还夹杂着本科室值班和其他临时安排的琐碎任务。

1月22日-1月31日,在科室做好信息保障后,胡义会去协助其他科室。他去过发热门诊大厅处置自助机故障,去过污染区抢修设备和网络,给隔离中的同事买过米和油,也帮助过微博上求助的网友。“看到发热门诊病人求助的眼神,我知道我们不能退缩,再苦再累也冲在最前面。”他说。

2月1日-2日和2月9日-16日,他被临时分到餐饮配送组,为700多位医护人员和500多名患者提供后勤保障,负责早餐、午餐、晚餐的打包、装车、运输,最后送到指定病区。为保障安全,他需要穿着防护衣将盒饭送给从污染区出来对接的护士,防护隔离衣密闭,每次配送结束浑身上下基本湿透。无论刮风下雨,胡义每天坚持早上六点多准时到食堂,为的是让大家早点吃上热腾腾的食物。

2月3日到2月8日,胡义的岗位是C区的半污染区,指导一线医护人员如何穿戴和脱防护服,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那里,他眼见着一个个比他还年轻的“小姐姐”们冲在第一线。“我问她们怕不怕,她们略带微笑地说:‘怕也要往前冲。’”胡义说,自己能为这些可爱的天使们所做的就是,特别仔细地检查她们的防护服。

2月17日到目前,胡义被临时分配到消杀组。那是他第一次前往污染区。“第一次进去的时候,紧张加上害怕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呼吸急促,顿时觉得有点缺氧,好在随后慢慢调整了过来。”他开始背着四十多斤重的消毒喷壶穿梭于不同病区。防护服外面的鞋套很光滑,行动起来很笨拙,内衣汗湿又捂干更是家常便饭,但想想一线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与病毒做斗争,他就觉得,自己的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3月15日,医院病人清零的那一天,胡义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高兴:“我们打了场胜仗!”

他告诉记者,在最艰难的时候,上海大学钱伟长老校长给上大人留下的校训一直鼓舞着他:“‘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多艰难,我们作为年轻一代,都要担起责任,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忧。”

如今,生活恢复了最初的模样,他也会继续自己最初的梦想:“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