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管院云课堂,听钟鸣讲述关于生命的思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昨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在线云课堂特别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孙金云副教授,连线国家卫健委指派上海援鄂首位医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医生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健康创业与人才发展中心总顾问孙建国教授,在线分享抗疫心得,探讨疫情给全球化生产企业所带来的影响。“逆行第一人”钟鸣说,这一次的新冠疫情,给这个重症医学学科未来的要求和发展都带来全新的思考。
下次再回武汉,肯定会去金银潭医院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伟大的医务工作者一次次出征逆行,驰援武汉。其中,一位在小年夜独自率先奔赴武汉的上海医生,也被称为上海“逆行第一人”,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医生。
钟鸣说,如果下次再回武汉的话,第一肯定会去金银潭医院。“再去看一下那些无比熟悉的地方,金银潭每一个角落,我们南六病区的每一个台阶、每一扇窗,我印象都非常的深刻,那个地方因为凝聚了我们太多的故事,凝聚了我们太多的汗水,甚至泪水。我会尽可能召集我们的战友一起去共叙,共同回忆一下我们曾经一起战斗过的那些峥嵘岁月,这是我们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
如何能够迅速从彼此互不相识,到能够结成一个战斗团队,大家一起来共同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大概如何去磨合?遇到一些什么样的障碍?面对主持人的提问,钟鸣说,这个问题在他身上可能特别突出。
“因为我不是属于某一个地方的医疗队,都是一个地方过去的,也不是属于整建制的。”钟鸣根据安排被放在金银潭医院ICU里,团队临时组成。因此,早期,确实碰到了一些工作流程上的问题,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于是,很快就制定了一些临时的规章制度,细化每个人的工作职责。
重症医学,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重症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钟鸣指出,重症医学不像我们的心内科、呼吸科,有上百年的沉淀,而重症医学恰恰是非常年轻的,但是它的作用在不断地凸显。可以说,任何大的自然灾害或者是公共卫生事业中,可能只要涉及到危及生命的救治,都会有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身影。因此,这一次的新冠疫情,给这个学科的要求和未来的发展都带来全新的思考。
钟鸣表示,在早期疫情突然爆发、医疗资源挤兑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种快速反应的能力,需要有在所谓战时状态,在特殊情形下面,依旧要有能够开展能力进行施救、降低死亡率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能要超出平时在医院里那种环境所对我们的训练,所以这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这次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要面临复杂的世界,做更好的训练,更好的建设,使得有充分心理和软硬件的准备,迎接随时可能到来的各种挑战。”
另外,在连线中,钟鸣医生也展现出在家时作为一个父亲的温情一面,他说,想和女儿重温《星际穿越》这部电影。
—— 对话 ——
新冠疫情也催生我们的忧患意识
主持人:新冠病毒是一个非常狡猾的病毒。万一我们再遇到这样的敌人,有什么建议吗?
钟鸣:加强训练,也包括要提高我们所有医学生、住院医生,甚至我们的主治医生的水平。无论面临任何一种没有见过的毛病,你都可以通过规律去逻辑推导去反思潜在的问题,这样,你可能会做出相应的措施和治疗。
与此同时,我们对硬件上要有准备。这就像一个城市的下水道系统,有些下水道系统,可能下一些中大雨时可以应付,但遇见一场连绵不断暴雨的时候可能就不行。
因此,硬件准备也是这样的,既要考虑到日常工作的需求,也要预见到储备。这种储备可能是应对百年甚至千年一遇的这种灾害的时候,但是我们要有这种储备能力,到时候我们就不会显得那么慌乱。所以,新冠疫情也让我们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让我们要做好硬件上的储备。”
主持人:终于可以回到已经离别三个月的温暖的家。您回到家,最想和你女儿说的话是什么?
钟鸣:我见她第一面我会跟她说爸爸又回来了,因为作为女儿,她也经常看到爸爸,因为各种任务在外面。其实我在武汉一直想跟她说的,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想跟她重新坐在一起看一遍《星际穿越》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硬核的科幻电影。我们两个都符合理工科的特质,我们都喜欢逻辑思维。
实际上,这部电影真正的内涵是一种父女之间深层次的情感,超越了时空的一种父女间的真诚的情感。每次看到最后那一刻,跨越时空、跨越维度的这种父女间情感的交流,我都很感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