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育会成为“新常态”吗?代表委员有话说|青听两会
2020-05-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疫情之下,今年春季新学期成为“最特殊”的半学期,学生的课堂由教室搬到了家里,由线下转移到线上。在线教育成为唯一选择,不少改变因此悄然发生。教育从来都是全国两会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线上教育会否成为“新常态”?代表委员们也有所探讨。

  ═  调查  ═  

  改变    老师将线上课堂变得“二次元”  

疫情下的“特殊教育”,让不少老师变身“主播”,为了让课程能吸引学生看,他们绞尽脑汁。

前段时间,上海大学数码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蒋飞在屏幕中化身“萌妹子”“钢铁侠”,让一堂计算机编程课充满了00后最爱的“二次元”元素。

怎样让学生爱看,蒋飞动足了脑筋。他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一堂课变成一个虚拟的“二次元”实境,跟玩游戏选择角色一样,同学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动画人物来为自己讲课。

这样的计算机编程课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口碑迅速升级,很快蒋飞的网课听课率就显著提高,学生上课更有积极性了,本来只在本科毕业设计课上的“特殊待遇”,后来在研究生的课程中也被应用。

双目摄像头、自主开发的软件,“变装”教学的内核其实就是这门动态构成课程需要教给学生的。“这也是对我教学理念的实践。”蒋飞说。

不少学生为了能早点上到有“变身”的直播课,会尽早完成录播课的学习,提前上交作业,在课堂讨论环节也更有兴趣发问,甚至提出了“脑洞”大开的延展性问题,激励着老师的不断进步,让蒋飞进而优化了软件。

不过,在他看来,面对面教学的很多优势还是线上教学带来不了的,二者相通的是,都需要教师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

上海市卢湾中学六(5)班班主任陈溦雯老师与学生互动。青年报资料图。

蒋飞老师的改变正是这半年以来不少老师、学校的改变。一场突发的疫情,让在线教育前所未有地成为了“唯一”,也孕育出新机。

疫情期间,喜马拉雅打造“空中小学堂”,帮不少中小学生按计划保持学习进度。“每日一课”首次直播是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上的,分享了疫情之下如何给孩子做好“心理防护”,当晚直播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截至2月底,喜马拉雅亲子儿童内容日均播放量比去年春节增长了128%,在线学习成为更多家长和少儿的选择。

  问题    成本高、不适应、效果良莠不齐  

迎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随着线上教育需求的大规模爆发,使用成本高、系统不稳定、平台不统一、家长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愈发被凸显出来。引发争议的主要有全国一刀切政策是否可行,网络是否足以支持大规模的线上学习,学生学习终端尤其是困难家庭学习终端如何配备,教师的线上授课能力能否在短时期内得到培训,学生线上学习成效如何保障等等。

“要购买打印机、电脑配置不行、卡网”,都成为家长发愁的问题。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要兼顾不同的学习时间,硬件要准备双份,连“陪学成本”也在累计。 网课期间,家长们成为最为焦虑的一族,既要兼顾家庭和工作,又要监督孩子学习,“愁白了头”,就盼着学校赶紧开学,孩子们也成了大人们嘴里期盼“回笼”的“神兽”。

家长徐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在家上课,家长最累,不仅要每日打卡,还要陪孩子上课,随时拍照发群里、上传作业,网课对于家长的挑战不亚于学生。而在线学习平台太多,质量良莠不齐,各种在线教育软硬件资源不足以应对大体量,体验差、死机,让家长很是诟病。 

4月13日,上海出台《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其中提到,要“优化发展在线教育”:推广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打造“上海微校”“空中课堂”等线上教育品牌,推动重点平台企业和学校建设适合大规模在线学习的信息化基础应用平台;支持互联网教育服务和内容创新,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

在线教育的春天究竟有没有来到?或许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检验。

  ═  探讨  ═  

  丁光宏代表    线上教育不能替代线下教育  

青年报资料图。刘晶晶/摄

“线上教育首先是在疫情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办法,不能代表教育未来的方向,也不能替代面对面的线下教育,但它可以成为线下教育的一种补充、帮助或者是拓展。”对于学校的线上教学,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的看法颇为明确。

他表示,教育尤其是一些技能性教育,比如医学、艺术,包括很多基础课,面对面教学和线上远程教学的效果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很多时候,老师上课的时候需要和学生有互动和交流,完全靠线上这样的一个二维平面效果会不好。”丁光宏举例说,像讲课时如果老师无法即刻收到学生反馈,是很难控制进度的。老师讲的知识点,是可以继续往下走,还是说要在速度上放慢一点,或者多讲解几遍,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这只能靠面对面做到。

丁光宏告诉记者,实际上高校本来就有一些在线教育,像慕课就是典型的线上教育。线上教育的确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些新的手段,今后也可能成为线下教学的一种补充。线上教育可以不限环境和使用时间,在需要开展一些在线讨论的时候很实用。今后如果更多的课程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进行全程录播,学生课后就可以无限回看,课上不清楚的东西通过回看能再次加深印象。   

“线上教学也能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训练,也可以做一些线上答疑。”丁光宏说,包括在大学,一些有名的教授,可能学生一周只能在上课的时候见到一次,如果有线上教学的补充,老师在家也可以进行互动,“这会成为将来拓展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益的一个有效方式。”

  袁雯委员    推动线上线下学习常态化融合  

受访者/图

在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看来,在线教育不是新生事物,但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2.36亿学生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教学,如此大规模的各级各类线上教学实践,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一次压力测试,测试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效。”

她认为应该用好这一次压力测试机会,在疫情结束后更大力度推动面授与线上学习的常态化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通,探索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实现方式。

要实现这一目标,她建议首先应建立引导在线教育分类发展的支持激励机制。“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尽快完成有序发展在线教育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在线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在线教育有效适用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场景等明确提出分类指导原则。”

比如针对成人,可以大力扶持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在岗人员学历能力提升和行业专业技能类职业培训的在线教育;学校教育阶段积极发展优秀在线教育资源,主要起辅助线下教育的作用,通过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对基础教育学段在线培训机构,则要加强规范管理;同时根据需要和可能探索学历在线教育国际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可以发挥充分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建立AI教育数据开放平台,实现不同机构、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数据互联互通,提升企业和机构针对AI教育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实用性,实现AI高阶智能化教育辅助。”

在线教育的形式也对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袁雯表示,应及早研究制定在线教育产品监管规则,尽快研究制定包括在线教育机构的资质、教学人员能力要求、AI技术应用规范、学习者学习数据管理等内容的在线教育产品开发导则,从机构和人员资质、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做出明确规范,杜绝AI执教无资质、教学无规范、质量无监督、监管无依据的现象。同时鼓励以学习者评价为主的方式探索建立在线教育产品学习效果的监测指标体系和质量评价指标,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线教育理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校对:顾米一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