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扬:在社区为“熊孩子”提供“放电”的场所|青听两会
2020-05-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1976年出生的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是著名奥运冠军,也是前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在整个运动生涯里,杨扬一共获得过59个世界冠军,是获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还是中国冬奥会第一块金牌获得者。

“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强则国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位青年委员想要提交一份提案,聊一聊“熊孩子”需要“放电”的地方——社区体育场所。 

 为“熊孩子”参与社区体育建言 

对于这份提案的名字,杨扬斟酌了很久,从《关于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建议》到《社区体育——“熊孩子”需要“放电”的地方》,还是没有定夺。做事认真的她表示:“还要好好想想。”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让杨扬感触颇深,也萌发了撰写相关提案的念头。她认为,近两年,教育部门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把体育纳入中考、高考、强化学校体育课等,学校体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学校体育活动得到一些发展,但在落实过程当中,体育课容易被忽略,尤其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学年。

在她看来,社区是儿童青少年除校园以外的最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社区在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提升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学习等方面更具有重要和独特价值,对学校体育的缺乏也是一种补充。“事实上,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启蒙和兴趣的培养更多始于社区。这次疫情,孩子们在家时间多了,社区内的活动空间和设施不足等问题显现得尤为突出,在社区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运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偏向成人 

经过调研,杨扬发现,社区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的作用长期被忽视,存在一些问题。

“我发现,现有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偏向全民健身,偏向成人,面向儿童青少年的社区体育设施、服务和活动偏少。目前城乡社区中的公共体育空间和设施更多面向成人和老人,考虑儿童青少年的需求不多,适宜儿童和青少年的设施偏少甚或没有。” 不仅如此,杨扬还发现,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基本依赖于市场和社区公共服务,现有商业性质的青少年儿童体育培训活动费用偏高,让相当一部分家庭难以负担,而社区儿童青少年基础体育空间、设施和服务的缺乏,则会让这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减少或失去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另外,儿童在使用社区成人健身设施时也往往带来意外事故和安全隐患。

社区儿童体育空间和设施缺乏顶层整体政策规划和设计也是一大问题。杨扬调研后了解到,因没有硬性要求,只有少数高档小区安装有儿童相关运动和游戏设施,大部分老旧和普通住宅区要么没有,即使有,也普遍存在千篇一律的情况,配置单一,更别说根据孩子成长发育特点和不同年龄分层分类设置了。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现有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重硬件投入,软性服务和活动偏少,尤其是面向社区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指导服务和活动缺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偏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区体育相关社团组织建设不够,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专业志愿者队伍建设、激励体系没跟上,而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体育社团和指导师团队的缺乏更是制约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

 为儿童体育运动提出三大金点子 

为此,杨扬提出了三大建议。首先,她建议高度认识社区对推动青少年儿童体育运动的价值,体育、住建等多部门合作协调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和推动。将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社区发展等建设范畴。

她还建议,出台制定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相关标准,科学有效地指导社区体育规划、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相关工作。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能力发展需求,分类科学制定建设标准,提供按年龄段分层的儿童青少年专属设施,如攀爬架、滑梯、秋千等适合低年龄儿童体育发展的设施;篮球、足球、乒乓球、轮滑等竞技类场地设施适合青少年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我还建议增加社区公共软性服务投入比例,大力营造社区以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为纽带的社区文化。培育孵化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体育社团或协会,培养儿童青少年社区体育指导员志愿者队伍,并始终贯彻以儿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儿童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理念,要充分发动家长和儿童以主人翁的角色加入设计规划和服务活动中去。”杨扬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校对:顾米一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