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为青少年体育火起来添三把柴
2020-05-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刘昕璐

针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发展问题,代表委员们在全国两会上聊“嗨”了。青年报·青春上海昨天一口气推出三篇代表委员对此议题高质量建言的报道。三位来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员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提及了一个核心,如何激发兴趣。凡是失去兴趣的,再多的表面文章,都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他还说过,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从早些年中小学体育课总是被主课老师随意“征用”的窘境,到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总体上,各方面的情况得到改善,社会各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科学施策和运行,还显得有所不足。

激发青少年体育,要让它活起来。丁光宏代表就直言,强调青少年体育运动,本身目的不是为了拿金牌,那是竞技体育、专业运动员的事。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说,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能体质和锻炼意志毅力,在人的极限状态下,有咬着牙把事拼下来的勇气、毅力和体能。目的不同,做的方法就应该不同。

激发青少年体育,要让它趣起来。长期在高校界工作的丁光宏代表观察到,大多数因为应试而不是真正对体育有兴趣的学生,一旦规定的测试结束,他就“又没感觉了”,这辈子还是不喜欢运动,不少高校学生还在晨跑中出现捣浆糊、作弊等行为。“就好比是你用竞技体育来要求学生,他们就会用应试办法来对付你。”没有投身体育的内在兴趣,果然在真正调动他们参加运动这件事上会后继乏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也说,所有制度设计的初心,就应该是如何让青少年喜欢上体育,而不是用应试的方式去拼命突击,反反复复以至于消磨了兴趣。这一点,上海的改革正在以“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和“高中体育专项化”开始破题,希望经过“一条龙”的改革措施,促使学生们形成一个可以持续终身的运动习惯。

激发青少年体育,还要让它实起来。曾兼任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的戴立益直言,当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得到根本性好转,肥胖检出率、视力不良检查率持续上升且增速快,大学生的不少体质健康指标还在下降。我们必须承认,中考体育的实施,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体育参与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如果没有相应奏效的手段和措施,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养成的体育兴趣与习惯却在高中阶段发生中断,帮助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行为,又如何能做到?

戴立益给出的“实起来”方案就是,在加强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切实将体育上升为“第四大主科”,在加强和完善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实际上,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还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智力水平、审美能力、劳动意识的养成。所以,我们也许真的应该换一种眼光,在全社会会关爱、支持和氛围营造的前提下,激发青少年体育,让它活起来、让它趣起来、让它实起来,最终让青少年体育蔚然成风,在全社会行之有效地火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