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面对重大危机,增强城市韧性|两会代表委员履职记
2020-05-23 上海

陈正宝 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资深媒体人、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带来了四份建议:进一步进行电视频道资源整合、为电视行业注入新动能、增强城市韧性和增强国际话语权。四份建议,有与本职行当相关的,也有看似相去甚远的。一深究,串出的是建议出炉的时间轴,也是不同时期履职思考的实录,全都无声浸透在这四份建议的纸张里。

  从关心传媒业到增强城市韧性  

从“唯收视率论”的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到知识版权保护,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代表近三年来提出的建议无不与传媒业相关。今年,他的建议也拓展到了其他领域。

他告诉记者,这些建议,实际上是疫情前后不同阶段自己的思考。其中,关于频道资源改革、注入新动能的建议在春节前就完成了,原本是为了原计划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准备的。

谁料,疫情爆发带来许多的始料未及。从果断关闭武汉对外通道,到陆续从各地调派4万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再到组织医用物资生产企业迅速复工复产,乃至于有序应对疫情带来的次生危害,分阶段、分产业恢复生产……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但曹可凡也深切感受到,此次疫情是对我国现代治理体系和能力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他写下建议——城市韧性

  让城市、社会不再被动“扛风险”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人士,结合自己的医学教育背景,曹可凡告诉记者,目前普遍认为,“韧性城市”是指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及时抵御、吸收、快速适应危害,并作出有效反应,保持城市主要特征和功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能力。换言之,无论能否预知灾害,韧性城市都有张有弛地快速分散风险,自动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

因此,曹可凡给出的建议是补短板,以“韧性”为导向,健全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的重要性,将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由国家和各级财政加大投入;鼓励高校设立公共卫生专业和学院,从预防、应急、统筹管理等多方面展开跨学科的、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公共卫生、传染病等学科的科研扶持力度,逐步建设一批世界顶尖水平的实验室,培养一支高层次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人才队伍。”曹可凡说道。

他还建议,应进一步明确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DC)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与职能,理顺其与卫生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医疗和科研机构的关系,形成一套独立的应急疾病防控系统,并充分发挥兼顾日常医疗与疫情应急需求的“平战结合”思维,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工作中逐步提升医院的防控能力。

“补短板外,还要早规划和定标准。要把应急场所、应急物资的规划、储备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并形成高效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提升社会各界应对危机的能力。”曹可凡这样建议。

“面对重大灾难,人和城市都有极度脆弱的一面。” 曹可凡说,这份脆弱同时提醒我们,城市规划与治理,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应始终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韧性思维,让城市乃至于全社会不再被动地“扛风险”,而能以柔克刚地从危机中学习,及时化解、应变。

另外,关于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建议,亦是从观察中挖出来的。当一些国家直指“中国病毒”时,曹可凡感觉到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是较弱。如何采取针对性策略以及提高国际舆论战水平,及时、有效应对外在挑战?这些,都成为他思考和建言的落笔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校对:顾米一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