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该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0-05-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蝙蝠不适用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关于修法的工作。这次全国两会,也把我们的建议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提交到会议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绿螺讲堂上透露。

适逢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严惩非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来自全国各地多位代表均带去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修法的相关议案。上海自博馆绿螺讲堂开启的今年首场“新问题沙龙”,主题正是“疫情之下的野生动物保护观察”。

“我们开始只是写了几篇简单的科普文章,说明上海的蝙蝠并不是菊头蝠,它们不管是血液还是尿液,传染的可能性都非常低。如果去侵扰它们,可能带来的坏处会比好处多得多。”没想到,这样的科普文章带来了2000万的阅读量,于是,上海林业部门与王放团队一起合作,从这些科普文章入手,制定了一些新的处理办法。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信息太缺乏了,整个上海有几种蝙蝠?数量多少?分布在哪?其他的野生动物又是什么状况?全都是信息空白。”所以疫情期间,王放团队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联手100多位市民志愿者,在上海做野生动物调查,即便是疫情最严重期间都没有中断。“我们已经收集了一套覆盖上海近百个位点的野生动物的数据, 这可能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王放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近几年的调查仅发现上海有3种蝙蝠:东亚伏翼、大棕蝠、中华山蝠,其中东亚伏翼是体型最小也是最常见的物种。这三种蝙蝠和新型冠状病毒潜在的自然宿主中华菊头蝠、中菊头蝠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同一个属,甚至不属于同一个科。新冠病毒潜在自然宿主菊头蝠的分布区域在各种山区,它们生存的关键是需要找到洞穴作为栖息地,不进入上海市区。“所以,在上海市区发现蝙蝠,市民不必过度惊慌——它们并不是新冠病毒潜在自然宿主,相差甚远。”

王放认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需要时间,可能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但是这个法律制定过程还需要解决很多细节问题。比如说当时提到的是陆生野生动物,那么,水中野生动物怎么去规划和管理?还有像野鸡,就可能有真正的野鸡、人工养殖的野鸡,以及从美国进口的七彩山鸡等,大家怎么区分谁是野生动物?还有养殖户的利益等。”王放认为还有一些法律方面的细节工作需要去完善。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主任谢幼华对野生动物的定义是:在野外从自然界当中获得的动物。

“人类的传染病很多都是人兽共患病。”谢幼华认为现在大家感觉人兽共患病越来越多,可能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区域变大、交通便利传播快、饲养宠物且宠物种类变多、检测手段能更灵敏地检测出疾病病原体等原因造成的。

张秩通也呼吁,每个市民从自己做起,不要买卖、食用动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