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践行新时尚|生活垃圾分类走向2.0,代表委员建议可纳入“一网统管”
2020-05-26 上海

青年报资料图。施培琦/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已近一年,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1.0向2.0版本进发,本月开始,新一轮执法检查就将开始。而记者调查发现,在对标新标准的过程中,“一网统管”的大数据模式可以让垃圾分类管理更为精细化,这也和此次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们的观点不谋而合。

青年报资料图。吴恺/摄

 对标“2.0新标准”,部分小区已率先达标 

今年4月,上海市发布了新版生活垃圾分类考评办法,除臭、破袋、洗手,被要求成为上海所有生活垃圾投放收集点的“标配”。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新要求,在上海不少社区都已“达标”。 

虹桥街道是上海市第一批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和第一批创建成功的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垃圾分类一年来,作为长宁区虹桥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副书记的朱国萍很有感触。

1.0版本中,街道的箱房升级了“四件套”,老百姓们都说好。“一年中,我们针对148个箱房统一实施了箱房四件套的升级改造,改造四分类投放口、设置箱房脚踏、增加洗手设施和箱房照明设施,改变老百姓生活习惯首先从方便做起。”

一些商品房以往是楼层设桶,上门收集垃圾。要养成把垃圾带下楼扔进垃圾箱房的生活习惯,有些难度。街道发挥党建引领下的小区三驾马车协同的作用,结合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垃圾分类内容写入小区规约,用契约精神保障法律的实施,用软法来解决硬问题。一年来,通过充分协商,在居民一致理解拥护的基础上,开展了35个小区的楼层撤桶,撤出楼层垃圾桶近5000余只。

这次新标准出台后,因为之前基础打得牢,虹桥街道也一一对牢。“我们针对破袋工具、除臭设施、宣传氛围、可回收服务等新要求,开展了进一步提升。最近一次按照新标准的巡查中,街道95%以上的小区都符合了最新的考评标准。”朱国萍告诉记者。

“不管是1.0还是2.0,对标什么标准,社区推动垃圾分类更重要的是做人心的工作。”朱国萍说。

青年报资料图。

 解决老问题、“老油条”,精细化管理上线 

天目西路街道不少小区的垃圾桶上,都会有一个二维码。而在街道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显示屏上,13个区域27个红点散落其中。点击红点,红点所代表小区的垃圾分类档案便会映入眼帘,包括这些小区未整改的具体问题。一旦抽检发现问题,居民区物业经理的手机上会同时收到推送短信,并根据整改完成的时间,在1小时内、4小时内、12小时内“锲而不舍”地追踪。

天目西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晓斌坦言,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一些小区的确遇到瓶颈,垃圾分类实效上不去,却又苦于找不到症结在哪儿。哪里的垃圾混了?哪些人又是乱扔垃圾的“惯犯”?借助“大数据”平台,垃圾分类的管理可以更为精细化。这样的精细化管理今后还将推广到街道内的商务楼宇、沿街商铺。

这样的经验在商铺垃圾分类工作中也有体现。在凉城新村街道,辖区内的沿街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商铺就有778家。有些商户垃圾随意摆放,废物箱满溢时有发生,部分商户会将垃圾混投到小区内垃圾箱房,居民和商户为此摩擦不断。有些商户为了图省事,常常趁晚上将垃圾偷倒到辖区的小压站旁。问题源源不断。

为此,凉城新村街道率先在全区实行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做好沿街小商铺、小餐饮店的上门收集制度。根据前期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商户在小压站偷倒垃圾问题,街道在辖区内的11个小压站全部安装监控探头,数据实时上传至承运分中心指挥平台,另外制定夜间巡查制度,安排人员晚上加强辖区巡查,形成人防、物防双联合的模式。      

一款App则能实时记录四分类垃圾的收运数量和品质。收运单位对品质不合格的商户进行线上开具黄单和红单,并将收运数据实时传送到各监管部门。监管部门通过App查看实时的收运数据和统计信息,对分类不合格的商户及时提出整改,达到实效监管的效果。城管执法部门也可以通过App查看被开单的商户,为取证提供便利途径。

利用智能化手段、高科技手法,实现一网统管,是垃圾分类走向2.0的一个有效措施。记者也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预计9月底,全市221个街镇(乡、工业区)、约4000条中小道路、20万家沿街商铺将全面实现上门分类收集全覆盖。

  代表委员支招  

受访者/图

▍ 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

可将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副书记朱国萍表示,垃圾分类进入2.0版本,更重视精细化管理,需要运用新科技,引领新时尚,一网统管模式就“很好用”。

“上海正在大力推进‘一网统管’下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我们虹桥街道率先开展探索,是上海第一个在街镇一级,实际开展‘一网统管’垃圾分类场景运用的街道。”朱国萍说。

通过人工+智能模式,依托政务微信系统,可以做到对垃圾分类问题的巡查、整改、核查全过程的管控,精确到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目前运行一个月,巡查763次,发现并处置问题262次。还可以做到小区箱房动态问题、垃圾处理情况、居民分类实效、巡查打卡等实时信息全面掌握。”

朱国萍告诉记者,对于建筑装修垃圾清运这个困扰小区的老大难题,他们也在通过“一网统管”平台,配合“单兵系统”,实现信息化的调度手段。“一个大屏幕上,垃圾在哪里,清运车在哪里,车应该去哪里,一目了然。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实践,我们发现,用一网统管来管垃圾分类,不仅好用,而且管用,真的是一网管垃圾,一屏观箱房。”她建议,这种模式可以在各小区、街道探索推进。

此外,她还建议在垃圾分类工作中推进智能化应用。比如可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的门磁感应器,装在问题严重的箱房门上,对于非投放时间的开门进行感知计数等。

青年报资料图。刘晶晶/摄

▍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

全国垃圾分类标准标识要统一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则表示,目前全国200多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开始倡导垃圾分类,有近50个城市开始强制实施,但各地垃圾分类标准并不统一,这不利于垃圾分类的进一步开展。

“垃圾分类标准和标志不一致,看上去是小事,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倪闽景表示。不同城市不一样的标准和标志,容易带来困惑。他是教育工作者,他发现最直观的问题就是,中小学教材中需要体现垃圾分类的知识,由于不同省市的分类标准和标志不同,相关教材就需要有不同省份的版本。

他表示,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不仅需要地方立法作出具体规定,更需要国家立法做好顶层设计。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垃圾分类强制实施的时间表可以不同,但分类标准和标志应该相对一致。

他建议,由住建部牵头,对于已经开展垃圾分类的省市进行调研,形成相对统一的强制性标准和标志。全国人大在此基础上,尽快颁布垃圾分类相关法律。各省市实施垃圾分类可以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的时间表,但一旦实施或者强制实施,相关的标准和标志应该是全国统一的。

受访者/图

▍ 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

注重可溯源塑料制品研发

因为专业的缘故,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蓝闽波更关注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

“比如说塑料袋,限塑令实施后,一开始超市都减少了塑料袋使用,但慢慢地就开始回潮。”蓝闽波表示,要真正做到“禁塑意见”所提出的各项管控要求,仍将面临诸如快速检测、替代产品等问题。

他因此建议,结合禁塑目录制定相关检验检测国家标准,建设检验检测谱图库及可追溯体系数据管理平台。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的新评价方法标准,以满足新材料快速入市需求。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研制计量可溯源塑料标准品,以及相关移动式检测仪器,支持市场监管执法活动。同时部署研发新型可生物降解新材料,并制定产品标准。采用早期介入的方法,对入市替代品建立可溯源产品身份备案准入制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校对:顾米一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